直到光和元年,复起为并州刺史,此为三恩。
设计阻杀檀石槐,升任河东郡守,此为四恩。
要知道河东是司隶粮仓财源,有出盐宝池,将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董卓。
这不是施恩是什么?
黄巾起义,举荐自己接替卢植,升任中郎将,此为五恩。
军败抵罪被贬,次年虽以中郎将陪同皇甫嵩守三辅陵园,虽无过却也无功。
可是随后不久,却被举为破虏将军协助张温西征,此为六恩。
无功却从中郎将升为将军。
也是时任司徒的袁隗从中运作。
如今袁隗告诉董卓。
蹇硕生前狱中所言乃是真实的。
先帝口头遗诏,立皇子协为帝。
这才让蹇硕起了杀大将军何进的心。
但何进为保自己外甥上位。
和何太后联手,占了先机,反拘蹇硕,并于狱中凌辱致死。
而董太皇太后一路护养皇子协长大。
和其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也因此付出了性命。
如今有个机会,可以拨乱反正。
不知董卓愿不愿意做这个从龙之臣。
董卓听了袁隗的口信,并不急着下决定。
他打开另一份邮书。
这一份是大将军何进下的命令。
他以大将军的身份,让董卓率军屯驻上林苑,随时进入雒阳,协助诛杀宦者。
两份消息,都是录尚书事的朝廷掌权人传递来的。
一份口信,不想留下把柄。
一份光明正大,是董卓行事的凭据。
但两份消息都是想让董卓入京,为己所用。
一份以恩相挟。
一份以令相压。
这背后的目的,董卓岂会不知。
其实在这两封信之前。
董卓也接到自己藏在雒阳的暗子传来的消息。
奉车都尉董旻和博士李儒的来信。
董旻按董卓的要求,已经和大将军府的吴匡打得火热。
吴匡与董卓同为袁氏的关系户。
所以沟通起来并无沟壑。
而李儒则是为董卓出谋划策。
他认为眼下雒阳局势逐渐明朗。
董卓可以做黄雀。
先让螳螂去捕蝉。
董卓想了很久。
自己驻兵河东。
所为何事?
无非就是为了能更进一步。
自己这么多年下来。
陪张奂平北缰,到西域戍边数年,设计射杀檀石槐,接卢植烂摊子打黄巾,跟随皇甫嵩守陵园,又跟随张温屡败西凉叛军。
这么多年下来,先帝只想用区区少府,还有用那贫瘠之地的州牧来打发自己。
那未免小瞧了自己。
自己正瞅没有理由进京师雒阳。
这袁隗、何进就给自己送来了一个绝佳的借口。
自己当然要按他们的意思做了。
他们一个是太傅,一个是大将军。
两人均录尚书事。
自己怎么能不听命行事呢?
有了董旻和李儒的消息。
再加袁隗和何进的信息。
董卓立刻安排驻军启程。
他可不能错过这个更上层楼的机会!
其实当初大将军何进要召董卓之时还是有人反对的。
何进的正式命令也是要让天子和何太后知晓。
这消息自然要经过尚书。
所以尚书卢植知道了。
当他得知大将军何进要召前将军并州牧董卓进入京师。
并以此胁迫何太后同意诛宦时。
卢植马上就向何进提出警示:
担心董卓秉性凶悍,难以制约。
到时引出后患不好收拾。
但卢植的劝阻,何进听不进去。
同样还有曾任尚书的侍御史郑泰。
他劝谏何进说:
“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贪得无厌。”
“如果朝廷需要他,那就要给他兵权,到时他会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大将军作为天子国戚,掌握大权,本可以独自判断,惩治罪人。”
“实在没有必要再召董卓作为外援!”
“而且事情拖得越久,就越会起变化。”
“先前窦武陈蕃之事的教训就在眼前,是与否,应该赶快做出决断。”
但何进还是不接受。
于是郑泰辞职而去,并告诉荀攸:
大将军何进并不容易辅佐。
董卓在路上,为让自己的行为合理。
决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出发。
于是他写下奏书:
“中常侍张让、赵忠等人,利用得到国家宠幸,扰乱天下。”
“我曾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胜于向内侵蚀脏腑。”
“昔日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去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
“如今便由我董卓来做这样的事。”
“我将敲响钟鼓,光明正大地进入雒阳。”
“请求国家,让我逮捕张让、赵忠等人,以清除奸邪!”
但何进这一连串操作还是没有动摇何太后。
她让同母兄弟何苗传话给何进:
“当初我们一起从南阳出来,出身并不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并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并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