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文书吏就将好消息带给了两人。
文书吏将自己其中的道道跟两人说明:“我可以帮你们把码头的地价压下来,你们给上边一些孝敬银子,其实算下来还划算一些。”
李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说:“我打算买二十亩地,大概需要多少钱?”
文书吏算了一下说:“我差不多能给地价压到二两银子,但是孝敬银子估计至少得五两。”
二两银子比耕地还便宜,想到手中的底牌四海令,李鱼儿干脆说:“二两银子,我就把码头东边都包下来了,大概多少亩。”
文书吏心里一惊,又想到两人跟景小公子的关系,就没再讨人嫌的多嘴。
“大概四十多亩,量地的时候我给衙役打个招呼,让他们界尺松一松,就按四十亩算。
若你们定了,我待会就回衙门办这事,不过地多了,孝敬也得翻倍。”
李鱼儿从怀里掏出八十两银票,又拿出十两银子,递给文书吏。
“文大哥,这十两是孝敬银子,剩的请您和兄弟们喝茶了。”
文书吏刚想拒绝,李鱼儿就说:“就算您自己不喝茶,也得考虑您手下的兄弟们。”
确实,这事办成了,文书吏就能顺利的接管老书吏的职务,少不得打点上下。
文书吏接过钱,朝两人拱手,多的话也没必要说。
不是李鱼儿有多支持贪污的风气,但形势比人强,明哲保身才是首要的。
李二郎是真佩服李鱼儿的虎劲儿,“鱼宝儿,你买那么多地,将来砸手里咋办?”
李鱼儿笑着说:“砸不了,将来说不定想买还买不到呢。”
天快黑的时候,文书吏才回来,脸上带着笑容。
他将盖着官府大印的红契交给李鱼儿兄妹说:“已经办好了,你们只要在上边签字画押就成了,两份,一份我拿回去,一份你们自己收好。
他们还问我把地卖给哪个冤大头了呢,放心,我当然不会告诉他们的。
鱼宝儿,这地确实有风险,你们既然买了就得好好经营,别白白浪费银子。”
李鱼儿接过红契,拿起旁边印泥,直接就按了手印。
看的一旁的李二郎既羡慕又担忧,这都是钱啊,要是打了水漂可咋整。
办完事,两人就叫了马车回去。
蔡老太太夫妇此时在蔡家,正和赵氏聊的火热。
“秋月啊,你说的温家姑娘品行咋样?”
“这温家的姑娘啊,长得标志,又孝顺,是真孝顺,她是家中长姐,下头一双弟妹,弟弟在私塾读书,性格好,不眼高手低,休沐的时候时常帮家里卖豆腐,都是好孩子。
我看温家闺女不但勤快孝顺,她家开着豆腐坊,日子也算宽裕,她弟弟会读书,将来也是个有本事的。”
赵氏这是给李家的小子们说亲呢,按理说李老三的辈分更大,应该先给他说亲。
这个朝代的人,除了年龄相差特别大的,都是按照辈分排先后成亲。
但李老三是个拧巴的,这亲事他自己不点头估计很难成。
于是,把温家姑娘说给谁就成了难题。
李老汉说:“这温家那边通气了吗?人家能看上咱家吗?”
赵氏说:“嗨,我上次去买豆腐的时候,说了一嘴,她爹娘听说是岛民原本是不答应的,但听说你们家买了四十亩良田,正是打算盖大房子的那户,就松了口。”
这反应在情理之中,没有爹娘喜欢自家闺女嫁到岛里受苦,而且还这么大老远,以后就是想帮都帮不上忙。
李老汉犯难的说:“这给咱家哪个小子相看合适?”
蔡老太太突然心里有了个想法,说:“不如两个都看看?”
李老汉摇头,“这要是都看岔劈了咋整?”
赵氏想了想说:“你们看这样如何,我明个儿把温家姑娘叫家里,对外就说买豆腐拿不动,到时候,找个由头,让老三和大郎在院子里干活,别告诉他俩这事,然后探探温家姑娘的口风。
温家姑娘相中了哪一个,咱再问哪一个的想法,行就行,不行拉倒,反正都没搁明面上说,谁也不丢脸,就当没这回事,我再给他俩寻摸寻摸。”
这主意好,双方都同意。
兔窝子村,李梅儿可算是把李鱼儿兄妹俩等回来了。
“你们这是去哪儿了?都什么时候了?”
李鱼儿知道她是关心他俩,就抱着李梅儿的胳膊说:“我们办了一件大事,码头的地买妥了。”
“什么!”李梅儿刚想惊呼,又快速捂住嘴,说:“就你们俩,胆子可真大。”
李鱼儿怕她生气说:“之前没跟你们说,是怕人多眼杂,反而不好,梅儿姐可别生气。”
“怎么会,大街上咱们真要大声嚷嚷可没好果子吃,再说了,摆摊这边也离不开人,都去,明天还摆不摆摊了。”
李梅儿想了想,又问:“你们打算跟阿爷阿奶他们说吗?”
“说是要说,不过不是现在,等我找人把码头收整出来再说。”
“你打算怎么收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