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得正不可开交时,突然仆人禀报,说老太爷派孙二来送东西。
门一开,孙二看见屋里一片狼藉,脸色尴尬,连忙装作啥也没看见,恭恭敬敬地把一个小包袱交到石子正手中,说是石师爷给大老爷的,然后匆忙告辞离开。
随着时光的脚步日夜不停,曾经的大少爷已经变成大老爷。
这个包袱沉甸甸,石子正预感到里面装着银子。
他脸色瞬间缓和,把包袱拿去书房,打开一看,除了银子,还有一封信,是石师爷的亲笔信。
石师爷在信上没有啰嗦,只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还添上两句古人的智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石师爷知道,即使自己啰嗦再多,儿子也听不进去,于是干脆把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打油诗里。
至于念诗的儿子如何理解其意思,他已经管不着。毕竟儿子年纪已经过了四十不惑,早就不是乖乖听话的孩童。
石子正看完信,又看看银子,心里终于涌起感动。不过,他依然认为如今是自己最能干大事的好时候,大好年华不可浪费。
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京城,拿这些银子去走后门。
最近,他打听到一个小道消息,据说新帝宠幸太监,其中有一个最厉害的太监叫胡八。
石子正在官场混几年,并非毫无收获。比如,他明白:皇帝重用太监,主要是为了用太监斗文官。
他心里火急火燎,暗忖:吏部那群官员自以为是,都排挤我,不肯给我官做。我何不另辟蹊径,去找胡八公公的门路?或许,这就是捷径。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父亲知道。
石师爷因为石子固做太监的缘故,最忌讳太监。关于这一点,石子正心知肚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暂时保密,在私下里悄悄走后门。
— —
新帝宠信太监之事,不仅京城知道,就连福建官场也传遍了。
有个姓严的官员义愤填膺,决定上书弹劾太监胡八,禁止太监干政,甚至要求给胡八来个凌迟处死,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同时,他晓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小,于是四处活动,活动的对象包括唐风年。
严大人主动拜访唐风年,先拍几个马屁:“唐大人,您历经两朝,是名副其实的忠臣,肩负社稷重任。”
“如今太监干政,如同乌云蔽日,别人可以不管,但您千万不能袖手旁观。”
“下官已经联合同僚,决定上书弹劾死太监,只要您联名即可。”
“这是我们决定上书的内容,请您过目。”
唐风年心里大吃一惊,表面上依然保持镇定,伸手把东西接过来,飞快地过目。
看完之后,他心想:太激进了!这样的文章,不仅把矛头指向太监,而且皇上看到也要生气。
因为上书内容中,引经据典,搬出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不就是骂当今皇上是昏君吗?
唐风年本身并非激进派文臣,所以不赞同上书的内容。
不过,此时严大人的两只眼睛正盯着他,大有一种“如果你不跟我联手,那你就是敌人”的意思。
唐风年思量片刻,把东西还给严大人,微笑道:“严大人忠心耿耿,用心良苦,在下佩服。”
“唐某决定亲自给皇上上书,所以不必联名。”
他打算忽悠严大人,但严大人不是好忽悠的。
严大人双眼灼灼如火,咄咄逼人地问:“唐大人打算如何弹劾太监?”
“如果唐大人态度鲜明,下官打算在唐大人的奏书上联名。”
“联名的好处就是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唐大人是否同意?”
唐风年挑眉,镇定地与他对视,似笑非笑,说:“严大人认为,一个贤明的朝廷除了杜绝太监干政,还要杜绝什么?”
严大人很快就不假思索地回答:“贪污腐败。”
唐风年对他竖起大拇指,紧接着,轻轻摇头,说:“还要杜绝结党营私。”
“如果官员凡事都联名,在皇上眼里,这不就是拉帮结派吗?”
严大人的脸色瞬间变化,察言观色之后,他告辞离开。
当晚,另外几个打算联名的文官去严府秘密商量此事。
其中一人问:“姓唐的是否入伙?”
严大人冷笑,说:“他是皇上的宠臣,狡猾得很。不仅拒绝联名,还指桑骂槐,指责我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另一人顿时拍案而起,骂道:“姓唐的奸邪!说不定他早就跟太监穿同一条裤子,狼狈为奸!”
又一人同仇敌忾,咬牙切齿地说:“咱们同在福建为官,好好收集他的罪证,不信扳不倒他!”
……
— —
布政使司衙门后院,几盏灯笼在屋檐下晃晃悠悠,自娱自乐,跟天上的月亮比谁更亮、更圆、更美?
内室里,唐风年把立哥儿打横抱在怀里,轻拍小小后背,哄小家伙睡觉。与此同时,跟赵宣宣聊白天的事,恰好聊到严大人。
赵宣宣用木梳梳理长发,想一想,轻笑道:“日子不是过得挺好吗?他们为什么要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小财主招上门女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小财主招上门女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