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修大明宫,朝廷必然要征徭役。
大唐的徭役,是建立在朝廷的“租庸调”制下的。
武德七年规定,二十一岁成丁,六十岁为老,凡是获得授田的农民,每丁每年需缴纳粟二石,称为“租”。
根据当地的物产,每年需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
成丁每年需服力役二十日,若遇闰月,则增加二日,称为“庸”
若年役期超过二十五日,则可免交“调”,若超过三十日,则“租”和“调”皆可免除。
历朝历代,朝廷都会想一些办法,来减免税收以及徭役,治世或者盛世嘛,朝廷总要表示表示。
你看我们在减轻百姓的负担了,我们是好官,是好皇帝,好朝廷,要记录在史册里哦,我们的名声很重要的。
阎立德闻言,脸上露出感激之色:“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更有底了,不瞒你说,这方面,管事的有,干活的也有,既能管事,又懂干活的,可不多啊。”
李复哈哈一笑。
“庄子上的这许多人,还不都是你带出来的,你知道他们。”
“对了,工学院那边,还有一些没有去西边的学生呢,尽管调用,书院给他们发补贴,反正这钱,也得跟陛下要。”
李复琢磨着,这样一来,也能给学生们找个“实习”的地方。
这可不容易啊,又有干活的,又不用多掏钱,关键是这帮学生,识文断字的,还能看图纸,干活也细致........
李复眯着眼睛笑。
要么怎么说学校里也喜欢往行政管理岗上拼命靠呢......给学生送去实习,真是一举多得........
走两步大劳的钥匙都掉地上了。
让李二凤给书院拨一笔款项,这是补贴。
工部雇佣学生,这是酬劳。
书院给学生发放补贴,那发多少,还不是书院决定?
而学生们呢?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增加个人能力,增加履历,这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那可是给朝廷帮忙主持修建宫殿!!!
将来宫殿修完了,这一出门跟人家吹.......跟人家聊天,都言之有物。
你看见龙首原上的新宫殿了吗?
那可是我.......
李复越想越觉得这主意妙不可言,脸上的笑容都快藏不住了。
身为书院的副院长,我真是为了学生们鞠躬尽瘁啊。
“老阎,这事儿就这么说定了!工学院那边,我去协调。你放心,这一点,陛下也不会反对,学生们到了那里,也能给你帮上忙啊,到时候你就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用,该使唤就使唤,该教训就教训,让他们真刀真枪地学点东西!”
阎立德脸上的笑容更甚。
瞧瞧,还得是泾阳王殿下啊,多厚道的一个人,给弄了这么多能帮忙做事的人。
“行,怀仁,你可是又帮了我一个大忙!工学院的那些学生,那都是些识文断字、通晓算学、能看懂图纸的年轻人,作用更大啊。”
干活过程里少不得许多繁琐的记录,核算还有传达的事儿,这些事儿,庄子上的庄户是干不明白的。
“我们兄弟仨,先谢过了。”阎立德说着,对李复拱了拱手。
“你看,你又跟我客气。”李复的脸上,笑容更灿烂了。
大事已定,阎立德不再耽搁,风风火火地告辞离去。
李复心情大好,叫来了小桃,让她磨墨。
得给李二凤写封信,把学生实习的事儿给坐实了。
错过这机会,上哪儿给学生们找这么好的实习的地方去?
窗外,冬日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格外明媚起来了。
信让石头送去长安,李复则是穿戴整齐,出门去了。
得去行宫一趟,跟太上皇通通气。
太上皇可是书院的院长,调用学生,怎么着也要拿到院长的调令。
这叫啥?
这叫名正言顺。
行宫殿中,李渊正倚在软榻上,听着内侍读学生的文章解闷,听闻李复求见,李渊脸上露出笑意。
“这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准是又有什么幺蛾子,让他进来。”
以前在大安宫的时候,但凡没事儿,特意来探望自己的,那准是人没到,声音就先嚎出来了,热切的很。
如今,这般规矩,那必定是有事了。
借用他说狸奴的一句话,叫做‘孩子静悄悄,保准在作妖’。
内侍引着李复进来,果然,李复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安,脸上还带着热切的笑容。
李渊看得心里直乐,面上却不动声色,慢悠悠地坐直了身子,挥挥手让读文章的内侍退下。
“行了,这儿没外人了,别装模作样了。”李渊睨了他一眼,“说吧,是庄子上又缺什么了,还是书院那边又有什么事儿,要朕这个老头子出面了?”
李复嘿嘿一笑,脸上笑意更是热切,凑到软榻前的锦凳上坐下:“看您说的,小侄我就不能是单纯想您了,过来看看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