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向,测风速,历代王朝一直在用。
地方官署布有占风旗,行军打仗有羽葆测风,水利方面有相风乌。
在风的分类上,古人不仅会观测水平方向的风,还会观测非水平方向的风,如旋风、颓风、飙风和扶摇风。
有风向,有风速,自然就会有风力。
但这个,从古到今只能靠观察,且不可参考,最终只能用风速来表示力量强弱。
但不管如何,华夏人还是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记录。
《尚书》有记,“天大风,禾尽偃”。
殷商甲骨文记载中,有商周时关于风力等级的最初分类,如大风、小风、周峰、狂风等。
在阿布穿越到的这个时代,马上将会有一个猛人横空出世,并会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他的名字,叫李淳风。
其着作《乙巳占侯云法》中,将可观察的风分为八级,不可观察的风为两级。
一级叶动、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落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走石千里、八级拔大根。
不可观察风,为上无风、温和尘埃不起风两种。
风力等级,已达十级。
就测量方法,李淳风在《观象玩占》中说:
“凡侯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竿上。侯风吹葆平直,则占。”
再说另外一种航海导航技术,它就是地文航海术。
地文航海,就是根据陆地、海面的事物标志,来确定航船的位置并引航航行的方法。
按照阿布后世航海学的定义,地文航海术的主要内容,包括航海基础知识,航线设计,航迹推算,陆标定位以及航行方法等。
在没有雷达、卫星、罗经等技术手段的时代,古代人只能用裸眼可视条件的地文航海术。
所以,也只能将航程保持在大陆海岸和相近的孤岛之间。
亚洲大陆东南海岸的特定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东亚航海主要采用地文导航。
这个时代航海的动力,主要是风力和洋流,人力和畜力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所以其航速和航线主要受季风、天气等海况决定。
所以,随时掌握航船的方位,成了安全航行、保持正确航向、乃至到达目的地的最重要保障。
大中华古海船的地文导航术,主要采用的是陆标导航。
水手必须牢记航线上所有的标志物。
如岛屿、陆岸上的地标方位和地貌,并且要具有从各个方向、各种气候条件下快速准确的辨识出来的能力。
此外,用于确定航船方位的辅助手段,还包括海底地貌识别法。
例如,用绳尺测量水探、察看海水水色、观察特定区域水生物、感知海面水温、用涂蜡油或黄油的铅坠粘海底泥沙以核查海床土质,等等。
无数水手、舵师、海商,会将航线上的所有参照事物及参数,绘成秘图,写成密文,传承给子孙后代。
更有甚者,往往既无图、也无文,全部像陆地上古老说唱史、诗歌,都是用嘴巴和脑袋来进行传承。
他们,就是有生命的移动的导航设备、导航师。
在茫茫大海上,整条船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脑袋中!
秘图、秘文、密语这东西,实可谓不传之秘,千金难求。
一张航海图、一本海路经,往往受制作者的文化水平、个体利益等的影响,变得五花八门、晦涩难懂。
但不管怎样说,这些资料后来发展成为更路簿、针经和海图等宝贵资料。
在这上面,粟末地搜影团队,可是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还有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
这一点上,真有点厚黑和野蛮,甚至有点无耻。
不过好处是,许多原本要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宝贵资料,总算得以流传下来!
再说说第三种导航术,天文定位导航。
天文定位导航,就是利用对天空中的星座、日、月测量来确定航船位置和航向的导航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利用天文学知识进行海上航行导航,就已经开始了。
那个年代的人们,早已经对天相二十八宿、其他一些恒星,进行了精确的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引领全世界的成果。
人们在海上航行,即利用北极星、阳、月亮为海上基本导航星标。
到了秦汉时期,导航技术全面提高。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西汉海航的占星书册,已经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
这可是华夏、乃至全世界最早最全面的天文导航科技成果,也是华夏古代航海人用血泪和汗水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其内容,就是各条航线对应的星宿、日、月位置,并用具体方法判定其航线和位置。
搜影的汇总情报显示,现在已经有海商在利用某些技术和工具,通过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进行海上航行定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且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