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们也不愿意相信,虽然他们未必也认为大明要有六百年,但愿望还是美好的嘛。
大臣们讷讷不语,这话怎么说?没法说啊。
眼看着朱元璋的怒气就要积攒到顶点,随后喷薄而出,皇子们纷纷开始想办法转移话题——谁让他们觉得,承担这份怒火的一定会有他们一份呢?
朱樉把话题再次撤回了词语辨析:“这‘民’已经见过,那这‘共和’朝又是何意?”
朱元璋此时的怒火还没有喷发。
大臣们如释重负,纷纷将全部热情都投入了对共和一词的辨析解释中,仿佛他们人人都是博古通今的词语大师:“应当是周厉王时期的事情,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子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和就是周共伯,名和。”
“是这样,但是《史记》中写的是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要是拆开来看,这‘共’字通常就是一同……但也可以象征玉……”这话没有细说,但那个“玉”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有权力意义的玉嘛。
“和就是柔顺、适中、没有战争……难道是喜悦?和共连起来,一同喜悦?”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明朝关注的两千年,清朝这些人自然同样关注。
但他们比明朝所得出的结论更让人愤怒——如果这个两千年是切切实实的话。
明朝结束到秦朝之间,大约就是一千八百五十年左右,而他们大清的创立时间,又有按太祖建国、和太宗定下“清”这个国号两个时间。
但不论如何,若是按两千年整来算,大清……不到二百年。
这怎么可能?!
在场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一点,毕竟大家都是一条船上,且多为满臣,纯粹的汉臣数量极少。
一定是因为两千年是虚指!两千年,两千三四也是两千年啊。
【彩蛋四:战国之世,我与骑寇争,尚不甚烈,秦以后则不然矣。秦、汉之世,盖我恃役务之力之优,以战胜异族,自晋以后,则因为社会之病状日甚,而转为异族所征服者也。故曰:以民族关系论,汉、晋之间,亦为史事一大界也。(民·吕思勉)】
【吾人揽史,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共和·管理员)】
秦朝。
嬴政开始将这几次神迹中的语录彩蛋都统合起来。
在这些语录中,标注的朝代有唐,宋,明,以及民和共和,而在神迹中的其他内容中,还可以确定的朝代包括魏晋南北朝,辽朝,金朝,元朝,清朝,以及唐和宋之间的那段交替时间。
但别的不说,从语录的内容而言,民和之前的王朝就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不同,至于共和,就更是带着不同的色彩。
“两千年后吗……”他自语道,思绪仿佛跨越了时光的河流,飞向了不知情况的后世。
他开创皇帝制度,立三皇五帝之功勋,已经是开天辟地的创举了,那这与两千年间都极不相同的民和共和,又会是怎样的变动?
他有些好奇,也有些期待。
他开创的“皇帝”,在那个时候又是什么样的?
汉朝初年。
刘邦笑笑:“朕的天下,确实要多多仰仗众位人杰才是。”
刘项相争时,不就是在说他开创大汉之前的那段时间吗?那确实是事态百变,人才辈出,多少英杰相聚其中,不断涌现。
纵使天下稳定后,就必须要除掉各种不稳定因素,刘邦也不会否认这些人在他建立大汉的路上,所作出的贡献,所展现的才能。
倒是那三国,就是说那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期间吧,看起来,倒也是人杰竞相焕发——难道说,真的需要是乱世,才能造就这般风采吗?
想到这里,他又有些无奈,若真如此,人才虽好,光芒万丈,但铸就这样风采的却是江山倾覆、遍地流血啊。
从这么看,倒不如即使没有那么星光闪烁,但天下承平来得好。
东汉,建安年间。
若说彩蛋四的第二句话给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不少的安慰:他们终归在史册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即使最终没能达成夙愿,没能使自己变成一统的王朝,但到底没有白费。他们的才华横溢,历史都看在眼里、记在书册。
那么,第一句话无疑就是让他们爆掉血管的走向。
战国、秦朝的中原与异族之争,他们不做评价,但汉朝的与异族之争,他们可是了解的——即使不从史书上阅览,从年长者口中,也会得到不少的信息,了解不少故事。
自高皇帝以来,从天子到百姓,无不为了有朝一日击败匈奴而积蓄力量,直至武帝时期,一扫漠北,打出了所有的屈辱,也打出了大汉的气魄;再到如今,即使已是东汉末年,各地实际自立,但他们凡是有些力量的,也不会让异族骑在自己头上。
与异族交好的势力先不说,其他势力,就如神迹中曹操北征乌桓一般,总会想办法将各个异族的力量或压制、或收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向各朝讲述太宗事迹【历史直播】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