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源于王世充。
他从一军之将,一跃为洛阳之王,河南霸主。
他的本心,确实想建功立业,名扬后世。
但领兵打仗和治理国家,实在远隔山海,并不相通。
最主要的是,王世充本人并没有独立管理任何一地的实际经验,他也没有一个核心而有效的行政班子可以替他分忧。
治国,需要长久的沉淀和积累。
这导致了一个悖论。
王世充想做好,但他做不好。
他诛杀元文都,大破李密后,想在洛阳带来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颁布了一项新政。
第一要务是求才。
这确实也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治国首重才。
他在自己的太尉府外颁布了一张告示,公开向社会,急求三种人才。
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一求武艺绝人摧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
新人新政新风向,这似乎开了个好头。
王世充的新政,引发了上书言事的热潮,每天都有几百个文书呈上来。
王世充完美地发挥他口才好的特点,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回复得滴水不漏,正当大家以为天降明主时,王世充接下来的行为,让他们大跌眼镜。
王世充确实答复得非常得体,但他也有一个缺点,他是个完全的嘴炮,不做实事。
或者说当时当日,无法让他施展才华,去做实事。
所有奏折的反馈,全部成了虚应事故,空头支票开久了,也就不了了之。
这种盛况,在他正式成为大郑的皇帝以后,又重新上演了一回。
王世充本来想营造一种亲民的态度,与士庶共同评议朝政,共同管理政府。
他当皇帝之后,担心深宫高墙,阻拦了百姓上书言事之路,于是,他创新性地开设了好几个办公地点,经常在各地流动办公,亲自接受百姓的奏章。
王世充确实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这可能来自于他长期的军旅生涯。
每一次出宫,他都是自己轻骑游历,虽然也有卫士保护,但并不象传统的皇帝出巡,鸣锣清道,行人远避。
相反,王世充骑着高头大马,按辔徐行,似乎一切都尽有掌握。
王世充看不起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帝,他不屑一顾地说:“昔时一辈子深居九重,在下事情无由闻彻。今世充非贪天位,但欲救恤时危,正如一州刺史,亲览庶务,当与士庶共评朝政,尚恐门有禁限,今于门外设坐听朝,宜各尽情。”
这显然是一种新风,也是一股清流。
于是,献策上书的人,每天有几百个,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各种条疏,堆积如山,王世充想要亲自过目,这实在是一个苦差事。
他为了显示自己为国为民的决心,特别规定,东边的朝堂收纳直谏,西边的朝堂接受冤抑。
王世充不堪其扰,几天之一,就不再出来。
可谓真的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王世充虽然口才很好,但却极为啰嗦。
他当了皇帝之后,亲力亲为,告诫臣下之时,言词重复,千端万绪,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时间一长,终于有人无法忍受,当面指出他的缺点。
御史大夫苏良进谏说:“陛下语太多而无领要,计云尔即可,何烦许辞也。”
王世充沉默良久。
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这种风格或许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病,虽然知道,却已成习惯,无法再改正了。
再加上王世充还有一个先天的弱点,他始终是个外来政权,没有长期经营洛阳,缺乏必要的执政班子。
这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他不知道谁可以相信,也不知道该去相信谁。
幸运的是,他和李密第五次大战之后,在偃师得到了一份大礼。
他留在江都的所有亲族,被宇文化及挟迫北上,后来,又被李密接收,全部安放在偃师。
偃师城投降后,他所有的亲属安然无恙,这让王世充欣喜若狂,以为天佑自己。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王世充选取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
他只信任也只任用他的亲族,这可以从他一次分封了十九个同姓王,并且重要职位和将领全部由王氏族人当任就可以知道。
这是真正的家天下。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大封同姓王,虽然短时间解决的核心团队的忠诚问题,但也让他新成立的郑国,完全变成了王氏一家的家天下。
这更容易引起外姓将领的疑虑和不满。
如果要想长期发展,就一定需要外姓将领同心同德。
刚开始时,在同姓和外姓将领之间,王世充还保持了较高的道德和政治水准。他也力图以一个皇帝和政治家的身份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有一次,将军丘怀义招集王君度和王玄恕一起喝洒赌博娱妓,玩得非常嗨,但这件事被御史弹劾了。
当时王世充正是自信满满要创立一番功业的时候,他没有处罚丘怀义,但没有一点护私,直接当众扇了王君度和王玄恕几十个耳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隋唐天字七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隋唐天字七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