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族亲闹出的风波,如同在本就暗流汹涌的湖面又投下一块巨石。
霍有福被顺天府带走,其家眷哭天抢地一番后,被永宁强令暂时安置在府中最偏僻的一处客院,严加看管,等候霍凛回来发落。
府中上下因这突如其来的糟心事,气氛愈发压抑。
永宁心力交瘁,既要压下府中下人对此事的议论,又要防备外界因此事再生事端。她深知,霍凛树敌众多,此事若被有心人利用,大肆渲染镇北侯纵容族亲行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霍凛回府得知此事后,反应竟异常平静。
他听完永宁简略的禀报,她刻意略去了那妇人的撒泼和自己的厉声呵斥,只客观陈述了顺天府拿人的事实,只是沉默了片刻,随即冷冷道:“依法处置即可。霍忠,去顺天府打点一下,不必徇私,但也莫让人做了文章。”
他的态度清晰明确,不包庇,但也要控制在法律框架内,不被政敌借题发挥。
至于那几位被安置起来的家眷,霍凛甚至未曾去见一面,只吩咐:“给他们些盘缠,三日后遣送回原籍。警告他们,安分守己,若再借侯府之名生事,绝不轻饶。”
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甚至带着一丝冷酷的意味。
永宁在一旁听着,心中百感交集。她一方面庆幸霍凛并非徇私护短之人,另一方面,却也因他对待族亲的冷漠而感到一丝寒意。
这个男人,似乎对血缘亲情看得极淡,理性得近乎无情。
处理完这桩麻烦,霍凛便又投入到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的军务中去,仿佛这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插曲。
永宁却无法如此轻易释怀。
族亲事件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权势周围的险恶与复杂,也让她更加渴望能做点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讨好”霍凛,更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宁与价值。
年关将近,京城连降大雪,天寒地冻。永宁听闻京中不少贫苦百姓衣食无着,饥寒交迫,甚至时有冻毙街头的惨事发生,心中恻然。
她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以镇北侯府的名义,设棚施粥。
此举一来可真正帮助那些困苦之人,二来,或许也能稍稍挽回一些因族亲事件可能受损的侯府声誉,三来她也想看看,除了困在这深宅内院勾心斗角,她是否能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她斟酌再三,将此想法告知了管家霍忠。
霍忠闻言,先是惊讶,随即面露难色:“公主仁心,自然是好的。只是如今府外流言未息,此时大张旗鼓地施粥,恐会被人说是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反而落人口实,是否先禀明侯爷……”
永宁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不必事事叨扰侯爷。施粥济贫,本是善举,何惧人言。我们只默默去做便是,不必张扬。若有人问起,便说是年节将至,积德行善,为边关将士祈福。”
她搬出了“为边关将士祈福”的大义,霍忠便不好再反驳,只得应下,着手去操办。
心中却对这位于沉默中渐露锋芒的公主,生出几分真正的敬佩。
事情很快安排下去。
侯府并未大张旗鼓,只在城南僻静处寻了一处宽敞的旧院,搭起简易粥棚。米粮由侯府出钱采买上好的新米,又购置了大量御寒的粗布棉衣。
施粥第一日,天还未亮,粥棚前便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多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贫苦老人、妇孺和孩童。
寒风凛冽,他们蜷缩着身体,眼中却闪烁着期盼的光芒。
永宁并未在府中安坐,她换上了一身极其朴素的棉布衣裙,外罩一件半旧斗篷,用风帽遮住了大半容颜,只带着兰芷和秋雯,乘着一辆毫不起眼的青布小车,悄然来到了粥棚附近。
她自然不能亲自抛头露面去舀粥,只想远远地看着,感受一下那真实的人间烟火,看看自己的心意,是否能真正落到需要的人身上。
下车后,她站在街角背风处,望着粥棚前那长长的队伍,望着府中仆役和霍忠请来的几位慈祥老妪忙碌的身影,望着那大锅里腾腾冒起的热气和空气中弥漫的米粥香气,望着那些领到热粥和棉衣的贫民脸上露出的感激与满足的笑容。
她的心,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酸楚而温暖的情绪填满了。
这是她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没有精致的亭台楼阁,没有虚伪的巧笑倩兮,只有最原始的饥饿与寒冷,和最朴素的得到温饱后的感激。那些浑浊眼睛里的光亮,比任何珠宝都要璀璨。
“谢谢侯爷!谢谢夫人!”
“好人一定有好报!”
“愿菩萨保佑侯爷和夫人长命百岁……”
断断续续的、发自肺腑的感激声顺着寒风飘来,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夫人”就在不远处看着。
永宁的眼眶微微湿润了。
她忽然觉得,比起在深宫中吟风弄月、在侯府内揣度人心,眼前这一切,才是更真实、更有意义的存在。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粥棚旁角落里,蹲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个腿脚不便、在报恩寺扫地的老卒赵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冷面将军宠妻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冷面将军宠妻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