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五年,长安的春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更晚一些。冰雪虽融,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一股料峭寒意,一如新朝初建后,那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日益滋生的冰冷裂痕。
天下远未廓清,齐泽宇旧部刘达再次掀起叛乱,肆虐河北;江南汤周、徐集等人亦拥兵自重,时有骚动。然而,长安城的政治重心,却已悄然从四方的征伐,转向了宫墙之内的无声厮杀。
太极殿,常朝。
龙椅上的云海,虽身着龙袍,威仪日重,但眉宇间的疲惫却难以完全掩饰。处理完几桩紧急军务和地方政事后,朝堂的气氛微妙地变得沉滞起来。
太子云烨,立于百官之首,身着储君冠服,仪态端庄。他上前一步,手持玉笏,声音清朗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刻意:
“启奏父皇。如今四海未靖,然国用浩繁,百姓疲敝。儿臣以为,当以休养生息为要。近日闻听,神策府麾下诸将,多有奏请,欲再兴兵事,远征刘达。此举虽为社稷,然劳师远征,耗费钱粮无数,恐伤国本。还请父皇三思,或可另遣良将,亦或待时机成熟,再行征讨不迟。”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
这番话,看似忧国忧民,冠冕堂皇,实则矛头直指晋王云昭及其神策府!意在削弱云昭的兵权,阻止他再次通过军功积累声望,甚至暗示神策府拥兵自重,不顾民生。
(云昭内心OS:*来了。还是这套说辞。无非是怕我再立新功,威胁他的储位。刘达势大,寻常将领岂能轻易平定?拖延时日,只会让叛乱坐大,耗费更多国帑民力。*)
云昭面色平静,出列躬身:“陛下,太子殿下忧心国计民生,臣感同身受。然,刘达纠集齐泽宇旧部,来势汹汹,河北州县屡遭蹂躏。若不及早扑灭,恐成燎原之势,届时耗费更巨,百姓受苦更深。神策府诸将请战,非为私功,实为国忧。臣愿亲率精锐,速战速决,力求以最小代价,平此祸乱,以安天下之心!”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有理有据,更带着一股久经沙场带来的自信。
“晋王殿下勇武盖世,自是无人能及。”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乃是太子詹事,王昆。他慢条斯理地道,“只是,殿下连年征战,身心劳顿。陛下曾多次嘱咐殿下当静养些时日。何况,我大周良将如云,并非离了神策府,便无人可用了吧?太子殿下也是体恤晋王辛苦。”
(云昭内心OS:*王昆这条老狐狸,专会避实就虚,挑拨离间。*)
云昭身后,宋先按捺不住,虎目圆睁,就想出列反驳,却被身旁的董旭轻轻拉了一下衣袖。
此时,又一位大臣出列,是御史大夫,祝黎,此人向来滑头,善于察言观色。他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太子与晋王所言,皆有道理。然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或可如太子所言,先遣他将试探,若不胜,再劳晋王亲征,亦不为迟。如此,既可保全晋王威名,不至轻动,亦可检验诸将之能,岂不两全?”
(云昭内心OS:*和稀泥的高手。看似两不相帮,实则偏向太子。拖延,就是太子最想要的。*)
端坐龙椅的云海,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下方针锋相对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身后若隐若现的派系身影,心中一片烦恶。
他深知云昭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平定刘达非他莫属。但他也警惕着云昭日益膨胀的权势和威望。神策府开府以来,网罗人才,权倾朝野,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太子云烨虽才能平庸,但占着嫡长名分,言行合乎礼法,身边聚集的也多是大儒和正统朝臣,代表着“规矩”和“稳定”。
他既需要云昭这把最锋利的刀去平定四方,又需要云琮这面旗帜来维持朝堂的平衡和法统的延续。
“好了。”云海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刘达之事,关乎河北安定,不可轻忽。晋王。”
“儿臣在。”
“朕命你总督河北诸军事,筹备征讨事宜。然,国库确有不逮,兵力调配需精打细算,力求速胜,不得迁延日久,徒耗钱粮。”
“儿臣领旨!必不负陛下所托!”云昭沉声应道。
“太子。”云海又看向云烨。
“儿臣在。”
“督运粮草,协调后方之事,朕就交给你了。务必保障大军供给,不得有误。”
“儿臣…领旨。”云烨低下头,掩去眼中一丝不甘。父皇终究还是用了云昭,但将粮草后勤交由自己,也算是一种制衡。
一场朝争,看似暂时平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又似乎偏向了晋王,但其中蕴含的猜忌与制衡,却让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退朝之后,云昭与神策府一众文武走出太极殿。
宋先兀自愤愤不平:“殿下!太子和王昆那些人,分明就是睁眼说瞎话!打仗哪有不花钱粮的?拖下去才是最大的浪费!”
申朔捋须道:“敬仁稍安勿躁。陛下最终仍是允了殿下出征,这便是胜利。太子掌粮草,虽是制衡,却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后勤线必须万无一失,需派得力之人专门盯紧此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昭璃天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昭璃天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