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德法姆”与慕砚青的关联猜测,如同病毒般在特定圈层扩散。尽管没有官方实锤,但“数据捕风者”的技术分析太过硬核,使得这种猜测带上了强烈的可信度。慕砚青的形象,开始从天才学者、商业新贵,向更深不可测的“幕后掌舵人”演变。
苏晚意密切注视着舆论的发酵,心中的波澜并未平息。她通过王哲记者,拿到了一些更边缘但指向性更强的信息:“诺德法姆”早期核心研发团队成员中,确有两人曾与慕砚青在哈佛的联合实验室有过短暂交集;而慕砚青那笔巨额奖金的流向,虽经多层复杂操作,但时间点上与“诺德法姆”接收第一笔大型风险投资的时间存在微妙的重合。
这些信息让她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然而,这还不够。“诺德法姆”代表的是顶尖的科技、巨额的资本、冷酷的效率,这符合她对慕砚青一部分的认知。但她总觉得,这并非全部。那个笔筒带来的、属于东方的、含蓄而深沉的气息,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试图寻找可能与慕砚青相关的、气质不同的“痕迹”。
与此同时,“数据捕风者”陆衍也并未停下脚步。“诺德法姆”的线索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兴奋。他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证据链,开始尝试构建一个更立体的“慕砚青行为模式图谱”。他编写了复杂的脚本,疯狂爬取网络上所有能找到的、与慕砚青相关的文本信息:早期学术论坛的留言、开源项目代码库的注释、甚至某些流传出来的非正式邮件截图(内容多为学术讨论或工作指示)。他试图从中提炼出慕砚青独特的语言习惯、用词偏好、断句方式——一种数字时代的“文风”。
就在他沉浸于数据海洋时,一条通过关键词警报捕捉到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篇发表在一个极其冷门的、关于濒危语言保护的个人博客上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在四川西部山区默默从事羌语数字化保存的年轻学者。文章情真意切地感谢了一个名为“萤火”的全球性科学基金会,在他研究最艰难、几乎山穷水尽之时,给予了他为期三年的、不计回报的匿名资助。
吸引陆衍的,并非资助本身,而是文中提到的一个细节:当年收到“萤火”的资助确认邮件时,他因极度激动和好奇,曾尝试追踪发件IP,最终只定位到一个模糊的“东亚某顶尖高校学术网络节点”,并且邮件正文使用了一种让他印象极其深刻的措辞方式——简洁、精准,却又带着一种罕见的、对边缘学科领域深刻的理解和共情,甚至指出了几个他自己都尚未完全厘清的技术关键点。邮件的落款处,还有一个独特的、类似于抽象化火焰的符号水印。
“语言风格……符号……”陆衍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立刻将博客中引用的邮件片段提取出来,与他构建的“慕砚青文本模型”进行比对。
屏幕上,数据流飞速运转,相似度算法不断运行。结果令人震惊:在特定副词的使用频率、处理复杂长句时独特的分割习惯、以及那种斩钉截铁却又不失严谨的断言方式上,两者显示出高度的相似性。模型给出的关联概率高达85%!
几乎是同一时间,苏晚意那边也收到了王哲记者反馈的零散信息:通过某些特殊渠道查询到,“萤火”基金会最初几笔数额不大的、带有“试探”性质的资助款,其源头在经过数次跳转后,隐约与数年前慕砚青获得某项国际性青年科学家奖项后产生的资金流动痕迹存在重叠。同样是时间点和金额上的微妙吻合。
苏晚意看着屏幕上并排打开的两个窗口——一边是陆衍关于“文本风格相似性”的分析结论(她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部分结果),另一边是王哲发来的模糊资金线索——她的心跳骤然加速。
“萤火”……主动去寻找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燃烧自己的学者,不计回报,不问出处……这完全颠覆了她对慕砚青的认知!这不再是冷冰冰的商业帝国版图扩张,这更像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庇护,一种近乎纯粹的、对知识本身和探索者的尊重与支持。
这真的是那个在商场上杀伐果断、在实验室里要求严苛、对季鲸落掌控欲极强的慕砚青会做的事情吗?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是他真实人格的另一面,还是一种更精妙的伪装?
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混合着窥见秘密的兴奋和一种扭曲的、想要更深入他世界的渴望,驱使她行动。她将“萤火”与慕砚青的关联线索(谨慎地隐去了“诺德法姆”的部分,以免过早暴露自己整合信息的能力),连同那份文本分析报告的摘要,匿名发送给了几家以深度调查和严谨着称的科技媒体。她像在下一盘危险的棋,既想揭开他层层面具,又害怕触及他真正的逆鳞。
数日后,一篇题为《“诺德法姆”之外:“萤火”基金会的神秘之手是否也源于同一位天才?》的深度分析文章,在科技和投资圈内悄然流传开来。文章逻辑缜密,引用了文本风格对比、早期资金流向巧合,以及“萤火”资助的多个冷门领域与慕砚青已知的、跨学科的学术兴趣存在高度重叠,虽然通篇使用“可能”、“疑似”、“不排除”等谨慎措辞,但强烈的暗示性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笔:被时间遗忘的冰冷少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盗笔:被时间遗忘的冰冷少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