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目光锐利,不仅看其招式表象,更运起日渐敏锐的气机感应,体察二人气息运转、发力方式以及与步伐的配合。他能感觉到,这两名弟子内力修为虽尚不及自己液态真气精纯雄厚,但根基极为扎实,气息均匀绵长,招式转换间圆转自如,显然受过极为系统、严谨的训练。更令他注意的是,他们的对战并非一味追求快狠准,而是在攻防转换中,隐隐透露出对某种“理”的追求。
“清音师侄的‘流云剑法’步法娴熟,剑意轻灵,已得三分神韵,然则过于追求招式连贯与方位准确,少了些许临敌时的机变与灵动,须知云无常形,水无定势。” 清岚师叔温和的声音在亭中响起,虽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场中使剑弟子耳中。那名为清音的弟子闻言,剑势微微一滞,随即变化,不再拘泥于固定剑路,多了几分随势而变的意味。
“清风师侄拂尘劲力运用巧妙,懂得借力化力,然柔韧之意尚未臻至境,化劲不够彻底绵长,反击之时,刚猛之意稍显突兀,失了太极圆转之趣。” 清虚师叔的声音冷冽,直指要害。那用拂尘的清风弟子身形一顿,拂尘舞动间,那股柔韧绵长的意蕴果然增强了几分,反击时也更注重劲力的含而不露。
陈骏在一旁听得暗自凛然。这两位师叔眼光毒辣无比,点评不仅针对招式优劣,更直指弟子对武学根本理念的理解与运用程度,是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明师风范。这与江湖上单纯以胜负、杀伤力论英雄的风气,有着云泥之别。
接下来,又有数对弟子上场较量。有施展“震山掌”的,掌风呼啸,隐隐有风雷之势,走的是刚猛霸道路子,但发力时极其注重腰马合一,气息沉坠,显然深谙“根节”之理,并非蛮干。有演练“伏虎拳”的,拳势古朴凝重,一招一式仿佛蕴含着开山裂石的力量,追求的是以绝对的力量和气势压制对手,根基之稳,令人侧目。还有展示“柳絮随风”身法的,在插满高低错落梅花桩的区域内闪转腾挪,身形飘忽不定,如柳絮随风,又如鬼魅潜行,显然对自身重心的控制、气流的感知达到了极高境界。
陈骏全神贯注,将“观呼吸”的心法运用到极致,不仅用眼看,更用心去“感”。他强大的精神力配合初成的灵敏感知,仿佛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无形的演武场,将每一招每一式的劲力走向、气息流转、乃至演练者细微的精神波动都清晰地映射出来。他看到了道门武学与江湖常见武功的本质区别:
体系严谨,根基为先:无论何种功法,都极其强调下盘稳固、气息悠长、发力完整。讲究“力从地起,节节贯穿”,将全身力量整合为一个协调的整体,而非片面追求手臂或腿脚的力量。这种对“根”的重视,远超漕帮外门功夫。
阴阳相济,哲理深蕴:刚柔、虚实、动静、奇正、攻守……这些道家核心概念在招式运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进攻时留有余地,防守中暗藏杀机,虚实变幻莫测,令人防不胜防,深合阴阳转化之妙。
契合自然,道法暗藏:步法暗合星斗位移、阵法演变;身法追求如云似水,顺应环境地势;发力讲究如潮汐涨落,蓄发有度。一切都体现出一种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契合的追求,是“道法自然”在武学上的具体实践。
炼气养神,内外兼修:招式演练与内息运转、精神专注高度统一。练武不仅是锻炼筋骨皮膜,更是锤炼精气神的过程,旨在通过“武”这一载体,探索人体奥秘,印证天地至理,最终追求“以武入道”的更高境界。
反观自身,那几式在血火中磨砺出的保命杀招,虽然狠辣高效,直指要害,但更多是极端环境下逼出的生存本能与急智的结晶,缺乏这种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哲学内涵,更像是一柄为杀戮而生的、未经装饰的利器;而道门武学,则如同经过千百年锤炼的传世宝剑,既有锋芒,更有法度、传承与魂韵。
然而,陈骏并未妄自菲薄,反而激发起了强烈的借鉴与融合之心。他一边观摩,一边在脑中飞速拆解、分析这些正统武学的精妙之处,并与自身所学相互印证,寻找取长补短的可能。
“这‘云手’的化劲技巧,对力量方向的引导妙到毫巅,与我的‘泥鳅脱身’理念相通,但其对重心转移和劲路分析的系统性远超于我,若能领悟,我的闪避能力将更上层楼……”
“震山掌的发力方式,讲究根节贯通,爆发力惊人且对自身损耗极小,比漕帮功夫高明太多,若能将其中发力诀窍融入我的突袭,威力与持续性都将大增……”
“柳絮随风身法对气流的感知和利用已达化境,我的速度多靠爆发,缺乏持久与变幻,若能学得其中一二分对‘势’的运用,无论在追击、游斗还是复杂地形移动中,都将占尽优势……”
他如同最饥渴的学徒,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可以滋养自身的养分。同时,他也冷静地审视着这些年轻弟子演练中因缺乏生死历练而可能存在的不足:招式有时略显刻板,临敌机变稍逊;过于追求规范美观,在实战的狠辣与果决上或有欠缺;个别弟子内力与招式配合尚存细微滞涩,不够圆融自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对弈世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对弈世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