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在城南荒废桑林中完成理念融合的深刻顿悟后,陈骏并未立刻投入到高强度的内力催谷或招式的疯狂锤炼中。他深知,修行之道,犹如烹茶,火候太过急躁反而会失了真味。尤其是心性的沉淀与理念的内化,更需要如春雨润物般,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滋养,方能根基稳固。接下来的七八日,他表面上似乎又回到了初至周记绸缎庄时那种深居简出、低调蛰伏的状态,每日里大多时间都待在厢房或那个小小的院落中。然而,其内在的修行方式与心境,却已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微妙变化。
他的日常安排,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韵律与平衡。清晨,当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晨露未曦之时,他便已起身,悄然来到院中那株枝叶繁茂的老槐树下。他不摆任何固定的桩功姿势,只是自然而然地站立,双臂微垂,全身放松,迎着东方渐起的熹微晨光,进行一种极其舒缓深长的呼吸。意念并不强行引导体内那缕日益茁壮的气感沿特定路线奔腾,而是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静静地“观照”着它在经脉中自然流淌的状态,细细体会气息与血脉相合、与呼吸相随的微妙节奏。同时,他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身外的自然环境:感受晨风拂过面颊的轻柔触感,皮肤吸收朝阳初升时那蕴含生机的暖意,耳听枝头鸟雀清脆的鸣叫,鼻嗅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他尝试将桑林夜悟所得的“天人合一”的初步理念,融入这看似简单的晨间站立之中,追求的并非气力的增长,而是一种身心与这片晨光微露的小天地和谐共融、气息相通的整体感。这是一种“活”的修炼,将理念实践于日常。
上午的时光,他多半用于再次潜心研读那卷已然起毛的《养气心得》。但此时的阅读,已与往日大不相同。他不再是逐字逐句地苦思冥想、试图破解“酒痴”留下的玄奥谜题,而是将藏经阁中所阅的《道德经》注疏的义理、《黄帝内经》的经脉学说、乃至一些基础导引法门的普遍原则,与心得中的描述相互印证、参详。以往许多如同雾里看花、百思不得其解的关窍之处,在理论框架逐渐清晰、核心理念初步贯通之后,竟常常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堵塞的河道被悄然疏通,以往零散的感悟开始串联成清晰的脉络,对“酒痴”那些看似癫狂却直指本质的话语,也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这种阅读,变成了一种愉悦的印证与深化过程。
午后,若天气晴好,他或在院中负手缓步而行,步伐看似悠闲随意,却暗合某种自然的韵律,意念关注着足底与青石板地面接触时最细微的力道变化与反馈,体会“脚踏实地”带来的沉稳与根基感。更多的时候,他是在脑海中反复推演、锤炼那几式浸透血泪的保命杀招。但推演的重点,已从招式的固定形态、发力技巧,转向探究其内在的“理”与“势”。他思考如何将“道法自然”的理念,融入“惊鸿一瞥”的出击时机选择,使其更契合对手力量流转的自然节点;如何将“以柔克刚”的智慧,化入“泥鳅脱身”的身法变化中,使其闪避更高效、更出乎意料;如何将“借势”的谋略,运用到“金蝉脱壳”的障眼法里,使环境中的一草一木皆可为己所用。这种思维上的锤炼,虽不耗体力,却极大地提升了他对招式本质的理解和运用时的灵活性。
夜晚,则是雷打不动的静坐练气时辰。他依旧盘膝而坐,五心朝天,但意念的运用已臻至一个新的层次。他不再强求气息必须一丝不苟地沿着《养气心得》描述的或藏经阁典籍记载的特定复杂路线运行,而是更加注重“观照”与“引导”。他将自身意念调整至一种空灵而敏锐的状态,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牧羊人,温和地“看顾”着体内那道日益活跃、如溪流般潺潺流动的气感。大多数时间,他只是静静地“观”,任气息在经脉的天然河道中自然流淌,体会其活泼的生机与内在的韵律。只在偶尔感觉到气息运行稍有滞涩或散乱时,才以极其微弱的意念加以“引导”,不是强行扭转,而是如同轻轻拨正航向,使其更符合经脉的生理结构与气血运行的自然和谐之道。这种修炼方式,看似进度缓慢,实则更契合“道法自然”的宗旨,是对真气最本源活力的滋养与呵护,使其成长更为健康、扎实,充满灵性。
这种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无为”的修行生活,实则是极高明的“厚积薄发”。他将藏经阁打下的坚实理论根基,与桑林夜悟获得的核心理念指引,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融入生活的“温养”与“印证”,一点点沉淀、渗透到自身的血脉、骨髓乃至灵魂深处,使其与他的本能反应逐渐水乳交融。体内的那缕气感,在这种持续、温和、充满灵性关照的修炼下,并未因外在形式的“松弛”而停滞不前,反而如同得到了最适宜的阳光、雨露与沃土滋养的树苗,以一种更为内在、健康、扎实的方式,悄然生长、壮大、凝练,其活性、灵性与日俱增,与心神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对弈世间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对弈世间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