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功在社稷’,最终要落到‘利在万民’上;所谓‘告天’,更该让天地知道,陛下心中装着百姓,愿为百姓谋福祉。”
这番话出口,殿内静了片刻。
我心里有些紧张,毕竟打破传统,若是武则天不认可,可就糟了。
没想到武则天忽然鼓起掌来:“好一个‘功在社稷,利在万民’! 太白,你说得对!历来封禅,都只重帝王威仪,却忘了百姓才是天下的根本。”
“朕要的封禅,不是给世人看的排场,是要让天地知道,朕治理天下,以民为先!你只管按你的想法写,朕信你!”
听到武则天的认可,我心里一阵激动,陛下能理解 “民为本” 的深意,这比任何夸赞都让我高兴。
从皇宫出来,我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回到格物院,沈括、上官婉他们都等着我,想知道陛下召见的缘由。
我把封禅文的事一说,鲁二立马拍手:“太好了!李大人写的文章肯定好!俺们到时候能不能跟着去泰山?俺想看看封禅是啥样!”
赵小乙也跟着点头:“俺也想去!俺还想把改良的犁带去,让天下人都看看,咱们格物院的器械能帮百姓种地!”
沈括眼睛一亮:“小乙说得对!李大人,封禅时若是能携带格物院的农器,比如曲辕犁、水车模型。”
“既能彰显陛下‘文治与民生并重’的理念,也能让各地官员看到农器的好处,日后推广起来也更顺利!”
上官婉也赞同:“沈括说得有道理。历来封禅只带礼器、祭文,若是能带农器,这便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正好契合你‘民为本’的想法。”
“太白,你可以在封禅文里提一提这件事,陛下肯定会赞同。”
接下来的几日,我都在忙着撰写《封禅文》。
白天,我和沈括、上官婉讨论内容,沈括负责列出适合携带的农器清单,上官婉则帮我梳理朝堂上的观点,避免文中出现不妥之处;
晚上,我就在灯下奋笔疾书,洛阳百姓的笑脸、田埂上的犁痕、雪地里的送别,都成了文中的灵感。
写到 “功在社稷,利在万民” 这八个字时,我停下笔。
想起张老栓说的 “谁真心对俺们好,俺们分得清”,想起赵小乙说的 “让百姓不饿肚子就好”,眼眶又热了。
这八个字,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无数百姓的期盼,是我们在洛阳实实在在的行动。
我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心里满是坚定,这篇封禅文,一定要写出百姓的心声,写出陛下以民为先的决心。
《封禅文》初稿完成后,我先拿给上官婉看。
她仔细读了一遍,点点头:“写得好!‘功在社稷,利在万民’这八个字,既大气又实在,携带农器封禅的建议,也很有新意。”
“不过,朝堂上肯定会有大臣反对,毕竟历来封禅都没有带农器的先例,他们会觉得‘失了体统’。”
沈括也说:“是啊,那些守旧的大臣,肯定会说农器是‘市井之物’,不配出现在封禅大典上。”
“大人得想好怎么反驳他们,结合洛阳的实例,让他们知道,农器虽小,却是百姓的生计根本,比那些华而不实的礼器更有意义。”
我把他们的话记在心里,对《封禅文》做了修改,加入了洛阳百姓用改良农器增产的具体数据,让文中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几日后,我带着修改好的《封禅文》,再次来到紫宸殿,陛下召了几位大臣一同商议。
果然,刚读完封禅文,户部尚书就站出来反对:“陛下,封禅是国家大典,岂能携带农器?”
“农器乃市井之物,登不得大雅之堂,若是传出去,恐让天下人笑话我大唐不懂礼仪!”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是啊陛下,历来封禅文都是歌颂帝王功绩,李白此文虽有新意,却太过侧重民生,恐失了帝王威仪。”
我看着他们,心里并不慌,因为我知道,我说的都是实情,都是百姓的心声。
我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却坚定:“两位大人此言差矣!何为大雅之堂?何为帝王威仪?”
“臣以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便是最大的雅;能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以民为先、为百姓谋福祉,便是最大的威!”
我顿了顿,继续说:“臣在洛阳时,见百姓用格物院改良的曲辕犁,犁地比以前要省力很多,也快很多;”
“用新水车,浇地效率也要比以前提高几倍。”
“这些农器,看似是‘市井之物’,却是百姓最需要的!”
“封禅时携带农器,不是失了体统。”
“是向天地昭示陛下文治与民生并重的决心,是让天下人知道,我大唐的强盛,不仅在于朝堂的文治武功,更在于百姓的衣食无忧!”
我越说越激动,想起洛阳百姓因农器而展露的笑脸,想起他们送别的场景。
“两位大人若是觉得农器登不得大雅之堂,不妨去洛阳看看,看看百姓用这些农器种出的粮食,看看他们脸上的笑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