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亲王府管家闹事的风波,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未掀起巨浪,涟漪却悄然扩散。苏晚晚在民间的声望因义诊与不畏权贵而愈发高涨,“苏菩萨”之名不仅在市井流传,甚至在一些清流文士和普通官员中也赢得了好感。然而,这份声望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她构筑护身符的同时,也引来了更多隐藏在暗处的忌惮与敌视。
太医院内部的阻力并未因李守仁倒台而完全消失。一些资历老、观念旧的太医,虽不敢明面反对苏晚晚,但对推行新法、尤其是此次大规模民间义诊,始终心存抵触,私下里非议不断,认为她“不守祖制”、“沽名钓誉”,将太医的体面置于市井之间。
这日,太医院例行议事。苏晚晚总结近期时疫诊治情况,并提出欲将义诊中验证有效的几个新方剂、以及总结出的防疫要点,整理编纂成《时疫辨治辑要》,刊印分发,以供各地医者参考。
话音刚落,一位姓孙的老太医便捻着胡须,慢悠悠地开口道:“院使心系黎民,老夫感佩。然,医道精深,岂能妄立新说?古人着述,皆历经千锤百炼。我等后学,当以恪守经典为本,若轻易将未经验证之方流传出去,恐贻误苍生,反为不美。”他引经据典,将苏晚晚的新方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中的古方对比,指出其中几味药的性味、用量“有违常理”。
另一位与孙太医交好的孙姓太医(负责药材库房)也附和道:“孙老所言极是。且刊印书籍,耗费颇巨。太医院经费皆有定例,若用于此等之事,恐影响宫内各位主子的药材供应,孰轻孰重,还请院使三思。”
他们的话,看似老成持重,处处为大局着想,实则是在质疑苏晚晚医术的权威性,并试图从资源上卡住她的提议。
苏晚晚面色平静,等他们说完,才缓缓开口:“孙太医忧心经典,顾虑周全,其心可鉴。然,医道亦需发展。古人着书,亦是基于当时之病症。如今时疫变异,病邪不同往日,若一味泥古,无异于刻舟求剑。本院使所拟之方,皆基于此次数千病例诊治实践,疗效如何,数据俱在,并非妄测。”她示意张明德将整理好的病例记录与疗效统计分发下去。
“至于刊印经费,”苏晚晚目光转向那位孙姓库房太医,“本院使已核算过,所需银两,无需动用太医院常例,可从此次查没李守仁贪腐案的部分罚没银中支取。此事,本院使已奏明皇上,皇上亦已准奏。”
她此言一出,孙老太医等人顿时语塞。他们没想到苏晚晚准备如此充分,不仅有理有据,更已取得了皇帝的支持。
张明德适时站出来,补充道:“下官以为,院使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有效验方推广,可活人无数,正合皇上仁政爱民之心。且太医院引领天下医道,若能在防治时疫上有所建树,亦是太医院之功,皇上之德。”
支持苏晚晚的几位年轻太医也纷纷发言,以自己在义诊中的亲眼所见,证实新方的有效性。
一场无形的交锋,在苏晚晚缜密的准备和有力的支持下,悄然化解。《时疫辨治辑要》的编纂刊印事宜,得以顺利推进。
然而,朝堂之上的风波却并未平息。都察院几位御史,似乎与太医院内某些人遥相呼应,再次上奏,弹劾苏晚晚“借义诊之名,邀买民心,结交外官,其心叵测”,并隐晦提及她与怡亲王胤祥往来过密。
这一次,弹劾的措辞更为尖锐,直指苏晚晚有“武曌之志”。
养心殿内,雍正看着这几份字字诛心的奏折,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深知这是污蔑,是某些势力见无法从医术和实务上扳倒苏晚晚,便开始用最恶毒的政治罪名进行攻击。他更知道,这些奏折背后,恐怕少不了那些对改革不满、对苏晚晚权势日增感到威胁的满洲勋贵和守旧官僚的影子。
“皇上,”胤祥立于下首,面色凝重,“此等言论,实乃无稽之谈!苏院使一心扑在医道与抗疫之上,何来邀买民心、结交外官之举?与臣往来,亦是奉旨办事!此等构陷,分明是有人见太医院整肃见效,疫情得控,心中不忿,欲除苏院使而后快!其目的,恐非仅针对苏院使一人,更是针对皇上推行之新政!”
雍正冷哼一声:“朕还没瞎!”他提起朱笔,在其中一份措辞最恶毒的奏折上,狠狠批了“胡说八道,沽名钓誉”八个字,掷于地上。“传旨,此三人(指上奏的御史),降级罚俸,以儆效尤!若再有无端构陷忠良者,严惩不贷!”
皇帝的强硬态度,暂时压制了朝堂上的明枪。但苏晚晚知道,暗箭更难防。
果然,没过几日,一桩意想不到的麻烦找上门来。
京城一位颇有名望的退休老翰林,其独孙因患时疫,病情危重,家人听闻苏晚晚之名,辗转求到太医院。苏晚晚本着医者之心,亲自前往诊治。奈何其孙病入膏肓,虽经苏晚晚全力救治,最终还是夭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清宫锁娇:四爷的掌心毒妃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清宫锁娇:四爷的掌心毒妃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