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城的招工点设在中心集市旁的空地上,报名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集市口一直延伸到城外,足有上千人。林婉清亲自坐镇招工点,与夏晚晴一同负责筛选,锐锋特种队的士兵维持着秩序,确保报名过程井然有序。
“长官,我要报名!我是军属,我丈夫在锐锋特种队当兵,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我能吃苦,什么活都能干!”队伍前方,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高声说道,她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眼神中带着期盼与忐忑,名叫张桂英,丈夫是锐锋特种队的士兵,常年驻守边境,家里全靠她种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夏晚晴看着她手中的军属证明,点了点头:“张大姐,你符合条件,先登记一下信息,明天来参加培训。我们会教你操作纺织机,只要认真学,一定能学会。”
张桂英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谢谢夏主事,谢谢马司令!有了这份活计,我家里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队伍中,还有不少贫苦百姓和闲置织户。十六岁的少年王小二,父母双亡,靠打零工为生,经常食不果腹,得知纺织厂招工,连夜从邻村赶来:“夏主事,林先生,我虽然年纪小,但我手脚麻利,能熬夜,求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活!”
夏晚晴看着他瘦弱却挺拔的身影,心中不忍:“小二,你还小,工厂的活计很累,你能坚持吗?”
“能!我不怕累!”王小二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想赚钱养活自己,将来还想攒钱娶媳妇,过上安稳日子!”
夏晚晴与林婉清对视一眼,点了点头:“好,你也登记吧,培训期间要好好学,要是跟不上,可就只能离开了。”
还有一位五十岁的老织户李婶,从事织布行业几十年,一手传统织布手艺精湛,却因商路封锁,布匹卖不出去,只能在家闲置:“夏主事,我织了一辈子布,传统织布机我熟得很,你们的新机器,我肯定一学就会,我能不能报名?”
“当然可以,李婶。”夏晚晴笑着回应,“你的织布经验是宝贵财富,不仅能自己操作机器,还能帮着指导其他工人,我们欢迎你!”
招工工作持续了三日,共接收报名一千二百余人,经过筛选,最终录用三百名工人,其中军属八十名,贫苦百姓一百五十名,闲置织户七十名,男女各半,年龄结构合理。名单公布后,被录取的百姓们欢呼雀跃,未被录取的也虽有失落,但对工厂充满了期待,盼着日后能有机会再报名。
技能培训:名师授课,熟能生巧
培训工作在工厂的临时棚屋内展开,由老陈带领八名江南技师负责授课,为期半个月。培训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两部分,理论课教授纺织机的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范、质量把控标准;实操课则让工人亲手操作机器,从简单的开机、停机,到复杂的纺纱、织布、染色,技师们手把手指导,确保每个工人都能熟练掌握。
起初,工人们对这些钢铁打造的新机器充满了敬畏与陌生,不少人连开关都不敢按,生怕弄坏了昂贵的设备。老陈见状,亲自示范,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大家别怕,这些机器看着复杂,其实很简单。纺纱机的核心是将棉花纺成棉纱,只要把棉花放进进料口,踩动踏板,调节转速,就能纺出均匀的棉纱;织布机是将棉纱织成布匹,注意纬线的密度,控制好车速,就能织出平整的细布。”
他演示完,让工人轮流上手操作,自己则在一旁耐心指导。张桂英第一次踩动纺纱机的踏板时,手脚不协调,棉纱要么太松要么太紧,急得满头大汗。老陈走到她身边,手把手调整她的姿势:“踩踏板要稳,力度均匀,眼睛盯着进料口,发现棉纱不均匀,就调节旁边的旋钮。慢慢来,不要急,多练几次就熟了。”
张桂英按照老陈的指导,反复练习,手指被棉纱磨破了皮,也不叫苦,晚上回到宿舍,还在回忆操作要领。经过几日的练习,她终于能纺出均匀的棉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小二学习能力强,对新机器充满了好奇,不仅认真听技师讲课,还主动向技师请教问题,很快就掌握了纺纱和织布的操作技巧,成为工人中的佼佼者。老陈对他十分赏识,经常让他协助指导其他工人,王小二也毫不藏私,把自己学到的技巧分享给大家。
李婶凭借多年的织布经验,学习进度最快。她很快就掌握了新机器的操作,还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比如调整纬线密度,让布匹更结实;优化染色工艺,让色泽更均匀。夏晚晴采纳了她的建议,效果显着,特意给她涨了月薪,让她担任织布车间的小组长。
培训期间,马小丑也经常前来视察,看到工人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夏主事,老陈师傅,辛苦你们了。”他说道,“这些工人都是临城的希望,教会他们一门手艺,不仅能让他们养家糊口,还能为纺织厂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