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散尽的瞬间,太平洋上空那团盘踞数日、直径超过 800 公里的暗紫色漩涡,如同被无形橡皮擦精准抹去般彻底消失。
这一诡异的消散过程仅持续了 0.3 秒,快到超出人类视觉捕捉极限,却在全球气象监测网络中留下了长达数小时的 “数据空白带”——
它曾裹挟着足以扭曲时空的能量,其能量强度经后期模拟测算,相当于每秒爆发 500 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
这股力量让全球 23 颗在轨气象卫星连续 72 小时无法捕捉正常云层运动,卫星传回的画面要么是一片混沌的紫色波纹,要么直接陷入信号中断状态。
日本气象厅的 向日葵 - 9 号卫星,作为东亚地区最先进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搭载了分辨率达 0.5 公里的多通道成像仪和高精度微波探测器,曾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下,
从距离地球 3.6 万公里的轨道上,试图穿透漩涡边缘的暗紫色云层获取核心数据。当时,地面技术团队提前 24 小时调整了卫星的轨道参数,
将多通道成像仪的灵敏度调至最高档位,期望能捕捉到漩涡内部的气流变化与能量分布。然而,就在卫星探测信号距漩涡中心 150 公里处时,突然遭遇高强度电磁干扰,
信号瞬间中断,地面接收终端屏幕上仅留下一片扭曲的紫色杂波,杂波的频率波动范围达到了 100 - 1000MHz,远超常规大气干扰的频率区间。
技术人员在接下来的 4 小时内,尝试了重启通信系统、切换备用信号通道、调整卫星指向等 37 次操作,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漩涡消散后 2 小时,卫星才恢复正常通信功能。
更令人震惊的是,连距离地球约 400 公里的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都能裸眼观测到其边缘流转的诡异暗物质光晕。
当时正在执行舱外维修任务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身着搭载了生命维持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的舱外航天服,在任务日志中详细记录:
那光晕像流动的墨汁,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暗紫色,会随漩涡旋转不时迸发出银色火花,火花的持续时间约 0.1 - 0.3 秒,亮度足以在航天服的面罩上形成短暂残影。
直视时甚至能感觉到视网膜轻微的刺痛,我们随身携带的辐射检测仪显示,当时的辐射强度达到了 200 微西弗 / 小时,
是正常太空环境辐射强度的 5 倍,这种异常光辐射已超出我们已知的宇宙射线谱范围,现有理论无法解释其产生机制。
天空重新恢复成灰蒙的色调,但阳光穿透云层时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苍白。这并非普通的阴天景象,而是大气中悬浮的 200 万吨漩涡残留粒子造成的光学异常。
这些粒子主要由未知的硅酸盐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组成,直径仅 0.01 微米,比人类头发丝直径(约 50 - 100 微米)的万分之一还小,却能折射 70% 的可见光,
其折射效率是普通大气气溶胶的 8 倍。普通大气气溶胶主要来自火山喷发、工业排放等,折射效率通常在 8 - 10% 左右,而这些漩涡残留粒子的高折射性,直接导致了地表光照环境的剧烈变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部署在全球 12 个观测站点的气溶胶监测仪,包括位于南极科考站、亚马逊雨林观测点、青藏高原观测站等,同步显示事件发生后 3 天内,
全球地表紫外线辐射强度骤降 40%。在澳大利亚悉尼,这种变化尤为明显:悉尼位于南纬 33° 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正午紫外线辐射强度较高,
居民日常出门需涂抹防晒霜。事件发生后,正午时分出门的居民发现皮肤不再有以往强烈的灼热感,
当地连锁超市的防晒霜销量单日下跌 62%,其中 SPF50 + 高倍数防晒霜的销量跌幅更是达到 78%,超市货架上原本热销的高倍数防晒霜出现大量库存积压。
而在部分高纬度地区,如北纬 69° 的挪威特罗姆瑟市,甚至出现了正午时分宛如黄昏的诡异景象。特罗姆瑟市因纬度较高,冬季本就有极夜现象,但在事件发生时正值当地夏季,
正常情况下正午光照充足。
可当时,该市的街道在下午 1 点就亮起了路灯,当地气象部门监测到当时的地表光照强度仅为正常水平的 19%,相当于正常情况下日落前 1 小时的光照强度。
居民拍摄的照片中,太阳像蒙着一层磨砂玻璃,只能透出微弱的橘色光芒,原本中午活跃的街头商铺,如咖啡馆、
服装店等,因光线不足纷纷提前开启室内照明,部分户外露天餐厅甚至暂时停止营业。
海面上,原本因漩涡引力掀起的 30 米巨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30 米的浪高相当于 10 层楼的高度,这样的巨浪足以摧毁沿海的小型建筑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