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寒冬终于显露出疲态,屋檐下的冰凌开始滴滴答答地融化,在雪地上凿出一个个小坑。肖霄站在村小学的讲台上,望着窗外渐渐显露的黑土地,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这是一个三月中旬的午后,阳光透过塑料布糊着的窗户,在教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
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虎子举起破旧的课本,指着上面的生字问道。这个曾经调皮捣蛋的男孩,如今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之一。
肖霄走过去,耐心地解释:这个字念,盼望的意思,就是殷切地期望。
就像老师盼望回上海一样?小花突然插话,眼睛亮晶晶的。
肖霄的心猛地一颤,勉强笑了笑:是的,就像老师盼望回上海一样。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十几个孩子都抬起头望着他,眼神中充满了不舍和 understanding。这些农村孩子虽然年纪小,却比城市里的同龄人更加早熟,他们早就从大人们的窃窃私语中知道,肖老师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教室的宁静。邮递员老张在窗外大声喊道:肖老师!有你的信!上海来的!
肖霄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小跑着冲出教室。两个多月了,这是他第一次收到苏晨的来信!他颤抖着手接过那封厚厚的信,一眼就认出了信封上那熟悉的娟秀字迹。
谢谢您,张师傅!肖霄连声道谢,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
信很厚,足足写了五页纸。苏晨在信中详细讲述了这两个多月来发生的事情:晓梦已经会叫妈妈了,长得越来越像他;她自己的工作转正了,虽然工资不高但总算稳定;母亲的身体还好,就是关节痛的毛病又犯了...
读到这里,肖霄的眼眶已经湿润了。但接下来的一段话,让他的心跳几乎停止:
...前段时间收到一封很奇怪的信,署名是你,但内容却很陌生。信中说你在东北有了新的生活,让我不要再等你了。我根本不相信这是你写的!后来又有人带来一些照片,说是你和当地女知青...但我仔细看了,那些照片角度都很可疑。肖霄,告诉我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你还在等着回来找我和晓梦,对吗?
肖霄的手开始颤抖,信纸簌簌作响。原来如此!原来这两个多月苏晨没有来信,是因为收到了伪造的信件和照片!是谁如此处心积虑地要拆散他们?
他强压着心中的震惊和愤怒,继续读下去。信的最后一页,苏晨的字迹突然变得格外激动:
昨天听到广播里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知青返城的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肖霄,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很快就能回来了?我和晓梦每天都在盼着这一天...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这几个字像惊雷一样在肖霄脑中炸开。他猛地抬起头,看向教室里的广播喇叭——那是村里唯一能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已经沉默了好几天了。
同学们,今天的课先上到这里。肖霄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大家先自习,老师有点事要出去一下。
他几乎是跑着冲出教室,向生产队办公室奔去。一路上,他注意到村里的气氛确实有些不同寻常:几个老农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脸上带着既期待又不安的表情;大队部门口的黑板报前围了不少人,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
肖老师,你听说了吗?老王头看到他,激动地迎上来,变天了!真的变天了!广播里说,那四个人被打倒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
肖霄的心狂跳起来:那...那知青返城的事呢?有什么新政策吗?
老王头摇摇头:具体政策还没下来,但听说很快就会有文件。你这回可能真有希望回上海了!
希望!这个几乎已经被肖霄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字眼,此刻像春天的嫩芽一样破土而出。他想起苏晨的信,想起晓梦期待的眼神,想起上海那条熟悉的弄堂...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知青点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兴奋和不安中。大家都在讨论着返城的可能性,计算着自己插队的时间,猜测着政策的具体内容。只有肖霄保持着异常的冷静——经历过太多次失望,他不敢轻易相信希望的降临。
然而,消息却一个接一个地传来,每一个都在证实着那个巨大的变革正在发生:先是公社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中央文件精神;然后是工作队进驻各村,开始清查文化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最后是确凿的消息——知青返城政策真的开始松动了!
听说有两种方式可以回城:李卫东兴奋地告诉肖霄,一种是顶替父母工作,一种是特殊困难照顾。你父亲不是教授吗?应该可以顶替吧?
肖霄摇摇头:我父亲还没有完全平反,手续很复杂。而且...他想起苏晨信中提到的伪造信件和照片,心中升起一股不安,我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果然,就在知青们欢欣鼓舞之时,阻力也开始出现。首先是公社副书记召开会议,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要求知青们安心工作,不要听信谣言;然后是王建军那伙人开始四处活动,显然是想在最后关头给某些人使绊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在上海有个女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