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凉的针头刺进皮肤,肖霄忍不住瑟缩了一下。注射后,卫生员留下几片药:“明天要是还不好转,就得送团部医院了。”
那一夜,肖霄在高烧和寒冷中辗转反侧。李卫东把自己的被子也盖在他身上,整夜守在他身边,不时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他额头上。
天亮时分,肖霄的高烧终于退了一些,但身体依然虚弱无力。赵连长来看他,眉头紧锁:“今天休息一天。但明天的思想教育会必须参加,团里领导要来检查。”
肖霄虚弱地点点头。他知道所谓的“思想教育会”是什么——学习毛主席语录,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汇报思想改造情况。这是兵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缺席。
第二天,尽管身体依然虚弱,肖霄还是勉强起床参加了思想教育会。会场设在大食堂里,几百名知青挤在一起,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
团政委是个面色严肃的中年人,讲话带着浓重的口音:“...知识青年到农村来,不仅要劳动锻炼,更要思想改造!要彻底抛弃小资产阶级情调,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肖霄强打精神听着,但头晕目眩,几乎坐不稳。他感觉政委的声音时而遥远,时而刺耳,像针一样扎进他的大脑。
“有些同志,”政委突然提高了音量,“虽然劳动表现不错,但思想上还有问题!比如画画!画那些风景花草,有什么革命意义?能不能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
肖霄的心一沉。他意识到政委的话是针对他的。果然,几个知青偷偷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
会后,赵连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政委的话你听到了?以后画画要注意内容,多反映知青的劳动生活,少画那些风花雪月的东西。”
肖霄沉默地点点头。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连最后一点精神寄托都要被剥夺吗?
从那天起,肖霄的生活进入了更加艰难的阶段。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就要继续参加繁重的劳动;精神上则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必须小心翼翼地选择绘画题材,避免任何可能被批评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内容。
物质生活也越发匮乏。随着严冬的到来,新鲜蔬菜几乎绝迹,餐桌上只剩下土豆、白菜和咸菜。偶尔有一点肉星,也是冻得硬邦邦的,难以下咽。
一个休息日,肖霄终于有机会去团部寄信。他揣着写给父母和苏晨的信,踏着深雪走了三里地方到达团部邮电所。
邮电所里挤满了知青,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盼的神情——收到家信是在这苦寒之地最大的慰藉。肖霄排队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轮到他把信交给工作人员。
“上海的信件要多久能到?”他忍不住问。
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半个月到一个月吧,看天气。”
肖霄的心沉了下去。这意味着即使苏晨立即回信,他也要等至少一个月才能收到。在这漫长的一个月里,他将完全失去与她的联系。
寄完信,他在邮电所门口意外地遇到了李红梅。她怀里抱着一个包裹,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
“家里寄东西来了?”肖霄问。
李红梅点点头:“妈妈寄的棉鞋和手套。你的信寄了?”
“刚寄出去。”肖霄看着她手中的包裹,心中涌起一阵羡慕。他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里的包裹了。
回营地的路上,两人默默走着。深雪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肖霄的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很快就气喘吁吁。
“你没事吧?”李红梅关切地问,“脸色很不好。”
肖霄摇摇头:“没事,就是有点累。”
李红梅犹豫了一下,从包裹里拿出一双棉手套:“这个给你。我妈妈寄多了,我用不了这么多。”
肖霄想要推辞,但李红梅已经把手套塞进他手里:“拿着吧!你的手都冻裂了,还怎么画画?”
肖霄看着手中厚实的棉手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苦寒之地,这样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
“谢谢。”他轻声说,将手套小心地戴在手上。手套很暖和,还带着淡淡的棉花香味。
李红梅笑了:“走吧,天快黑了,还得赶路呢。”
接下来的日子,肖霄的身体逐渐恢复,但精神的压力却与日俱增。思想教育会越来越频繁,内容也越来越严苛。每个人都要汇报自己的思想改造情况,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了常态。
一个周五的晚上,全连召开批判大会。对象是北京来的一个知青,罪名是“偷看禁书”——一本破旧的《红楼梦》。
那个知青站在台上,低着头,面色苍白。台下的人们义愤填膺地批判着,口号声此起彼伏。
肖霄坐在人群中,感到一阵心悸。他想起了自己藏在画夹里的那个小素描本,上面还画着一些风景和人物肖像。如果被发现,会不会也遭到同样的批判?
批判会结束后,肖霄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素描本找出来。他翻看着上面的画作——有白桦林的秋色,有劳作的知青,有李卫东憨厚的笑容,有李红梅明亮的眼睛...这些都是他在北大荒生活的记录,是他精神的寄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我在上海有个女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