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里国的贸易契约与家族传承
2041年秋,印度科泽科德(古称古里)的古港遗址,“海探七号”的水下考古分队在海域深处发现了一批明代的贸易契约,契约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双语书写,落款为“永乐十三年,郑和、古里国王沙米纳丁”。
契约中记载:“大明船队携丝绸、瓷器、铁器,与古里国交换宝石、香料、象牙,双方约定,永为友好,互免关税。”更令人意外的是,契约中还提到:“因赛典赤后裔郑和与沙米纳丁国王有先祖旧约,特增贸易额度,许大明商船在古里国永久停泊。”
“这就是郑和家族的人脉资源发挥了作用!”程远兴奋地说,“赛典赤·赡思丁在元代与古里国国王有过贸易约定,郑和作为后裔,凭借这份旧约,与古里国建立了更深厚的贸易关系,获得了永久停泊权。这也是古里国成为郑和船队重要贸易据点的原因。”
在契约附近,考古队发现了一枚铜制印章,印章上刻着“赛典赤后裔贸易专用章”,与昆阳马哈只墓出土的印章、南京龙江船厂发现的令牌文字风格一致。“这枚印章是郑和家族的贸易信物,”郑海峰分析道,“郑和在与西洋诸国贸易时,出示这枚印章,就能得到赛典赤旧部后裔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开展贸易活动。”
但反转很快出现。贸易契约的补充条款中记载:“大明船队需为古里国提供航海技术支持,传授水密舱、罗盘导航等技术,以报旧约之恩。”“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关系是双向共赢的,”程远分析道,“郑和不仅从西洋诸国获取稀缺资源,还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促进了当地航海事业的发展,这也是郑和下西洋受到西洋诸国欢迎的重要原因。”
在古里国的一座明代清真寺遗址中,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双语刻着:“永乐十三年,赛典赤后裔郑和,率舟师至古里,通贸易、传技术、结友谊,永载史册。”石碑的落款为“古里国王沙米纳丁、郑和立”。“这块石碑是郑和家族传承与下西洋使命完美结合的见证,”程远感慨道,“郑和的家世渊源,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他完成下西洋使命的重要支撑。”
六、总结:家世传承与航海使命的完美融合
2041年冬,“郑和家世与下西洋使命”国际特展在云南晋宁隆重开幕。展厅内,昆阳马哈只碑的拓片、玉溪《郑和家谱》残页、南京龙江船厂的铜制令牌、西安清真寺的聘书残片、古里国的贸易契约等文物一字排开,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郑和的家世传承与航海历程,吸引了全球史学界和考古界的关注。
程远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考古发现证明,郑和的下西洋事业,并非仅凭个人才智和明朝国力,更离不开深厚的家世传承。郑和是元代着名政治家、圣裔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家族不仅有航海传统和先进的造船技术,还有在西洋诸国的人脉资源和宗教影响力,这些都为他完成下西洋使命提供了重要支撑。”
程远进一步阐述:“郑和的家世渊源,赋予了他三重独特的优势:一是圣裔身份,让他在与西洋伊斯兰教国家交往时,获得了当地首领和民众的信任与尊重;二是家族航海传统,他继承了元代赛典赤时期的针路图和造船技术,为船队的远航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家族人脉资源,通过联络赛典赤在西洋的旧部后裔,顺利开辟了贸易渠道,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三重优势,与明朝的国力相结合,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事业。”
“郑和的家世传承,还塑造了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程远指着古里国的贸易契约,“他不仅从西洋诸国获取稀缺资源,还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这种‘以和平方式开展交流、以互利共赢促进合作’的理念,正是郑和下西洋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明交流专员在致辞中评价:“中国考古人的系列发现,彻底改写了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认知。郑和的家世渊源,不仅是他个人的历史,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他的航海事业,是家族传承与国家使命的完美结合,为当代全球治理、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特展期间,程远团队发布了《郑和家世渊源考古报告》,详细阐述了考古发现的全过程、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引起了广泛关注。玉溪郑和后裔马先生,将家族珍藏的《郑和家谱》原件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让更多人得以见证这段厚重的历史。
展览闭幕后,程远站在昆阳马哈只墓前,望着远方的滇池,心中感慨万千。六百年前,郑和从这里出发,带着家族的传承和国家的使命,率领庞大的船队扬帆远航,书写了人类航海史的壮丽篇章;六百年后,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一点点还原了他的家世渊源,让这位伟大航海家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考古浮海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