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9年盛夏,江苏太仓刘家港的古码头遗址被烈日炙烤得滚烫。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史料中“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的记载,勾勒出船队的起航路线,但关于船队在刘家港的具体筹备细节、人员物资调配等关键信息,却鲜有详细记载。
考古队的发掘区域集中在古码头的水下部分。通过声呐探测器扫描,水下1.5米深处,一片密集的木桩群清晰显现。“这些木桩排列规整,呈‘双行并列’结构,”水下考古队员通过实时画面汇报,“木桩间距约1.2米,深度约3米,初步判断是用于固定大型海船的系泊桩。”
经过一周的水下清理,木桩群的全貌逐渐显露,共发现木桩126根,分为南北两排,形成一个长约80米、宽约30米的系泊区域。在木桩群西侧,还发现了两个巨大的石砌锚碇坑,坑内残留着半截铁制锚碇,锚碇高约2.5米,重约5吨,锚爪锋利,表面还能看到明显的使用痕迹。“这种规格的锚碇,足以固定‘三十七丈’的宝船,”郑海峰分析道,“结合系泊桩的密度和锚碇坑的尺寸,这里可以同时停泊两艘旗舰和四艘主力船,完全符合郑和船队的驻泊需求。”
在码头岸边的土层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粮食储备窖和淡水储存罐。粮食窖呈圆形,直径约5米,深度约3米,窖底残留着大量稻谷、小麦和豆类的遗存,通过测算,单个粮窖的储量约为500石,整个储备区共有粮窖20个,总储量达1万石,足够二万七千名船员食用四个月。淡水储存罐则为陶制,口径约50厘米,高约1米,罐身上刻着“永乐三年,供西洋舟师”“太仓官窑监制”的字样,共出土300余件,按每罐储水200斤计算,总储水量达6万斤,同样能满足船队四个月的基本需求。
“这些物资的储备量,远超一次常规远航的需求,”林珊估算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往返仅两年时间,按船员日常消耗量计算,三个月的物资储备就已足够。如此充足的粮食和淡水,说明船队在出发前,就做好了长期航行、探索未知海域的准备,甚至可能计划在海外长期驻留。”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一处粮食窖的底部,发现了一个密封的陶瓮,瓮内装有一本残破的《刘家港起锚纪事》。这本纪事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因长期埋藏在潮湿的土壤中,部分页面已经粘连,但核心内容仍可辨认。纪事开篇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刘家港起锚,舟师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巨舶六十二艘,分三队而行:主力队,由和亲自统领,往古里、爪哇诸国,宣德化、通贸易;分队一,由王景弘统领,往溜山、锡兰山,探礁险、绘针路;分队二,由周满统领,秘往南十字星下,寻新域、拓商路,此队仅巨舶八艘,皆精锐,慎之又慎,不载史官,不记于公开针路。”
“秘密分队!”程远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就印证了《永乐大典》残卷的猜想!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就派出了由周满统领的秘密分队,专门探索南半球航线,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资源产地,而且为了保密,特意不安排史官随行,也不将航线记录在公开的《郑和航海图》中。”
《起锚纪事》中还详细记录了秘密分队的物资配备:“分队二携丝绸三千匹、青花瓷五千件、铁器千余件,另备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旨在与新域番国通商,换取黄金、宝石、象牙等珍奇,探寻金矿、宝石矿之所在。”
四、慢八撒的古沉船与南半球印记
经过半个月的水下清理,考古队打捞出一批珍贵的沉船遗物。首先是大量的青花瓷和丝绸,青花瓷的器型包括碗、盘、瓶等,纹饰多为缠枝莲、龙凤纹,底部落款为“永乐五年制”,与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吻合;丝绸则以云锦、蜀锦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部分丝绸上还残留着被裁剪过的痕迹,显然是用于贸易交换的商品。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沉船的船舱中,发现了一件铜制天文仪器——外形类似浑天仪,却比常见的浑天仪小巧精致,仪器的刻度盘上不仅刻着北半球的二十八星宿,还在边缘位置清晰地刻着南十字星的图案,以及“星高六指”的标注。“这件仪器是专门用于南半球星象观测的,”郑海峰对仪器进行初步检测后说,“它的铸造年代为永乐四年,与秘密分队出发的时间一致,证明郑和船队在第二次下西洋时,就已经携带了专门用于南半球探索的导航设备。”
在仪器旁边,考古队发现了一本残破的《航海日志》,日志用麻纸书写,部分页面因海水浸泡已经模糊,但核心内容仍可辨认。日志采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双语记录,开篇写道:“永乐五年三月,分队自慢八撒起航,往南十字星下而行,用坤申针,十五更,见大洋暗流,顺之而行,速甚。”日志中详细记录了航行过程中的星象变化、洋流走向、气象情况,还记载了与南半球土着的接触经历:“见陌生陆地,岸上山峦起伏,番人黝黑,披兽皮,以象牙、黄金为宝,见我舟,初惧,后以丝绸、瓷器示之,乃喜,以象牙十根、黄金百两易丝绸五十匹、瓷碗百个,约为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