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江船厂的船台遗迹与宝船反转
带着《永乐大典》残卷的谜团,考古队驱车前往南京龙江船厂遗址。这座始建于明初的皇家造船厂,是郑和宝船的诞生地,史料中“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宝船记载,一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如此巨大的木质海船,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远洋航行,更可能是史料的夸大之词。
遗址公园内,昔日的船坞、船台遗迹被妥善保护,草木掩映间,依旧能想见当年“巨舶云集、工匠如织”的盛况。考古队的目标是2020年新发现的一处编号为“船台七号”的遗迹,它位于遗址核心区域,此前因被后期建筑覆盖,一直未进行全面发掘。
“程队,你看这里的船台尺寸!”负责发掘的队员突然喊道。程远和郑海峰立刻赶过去,只见暴露在外的船台呈长方形,南北长62米,东西宽21米,船台底部的枕木整齐排列,间距均匀,枕木上还残留着船体建造时的榫卯印记。“这个船台的长度和宽度,完全符合‘长四十四丈(约138米)、宽十八丈(约50米)’的宝船建造需求,”郑海峰用激光测距仪反复测量,“而且船台的承重结构经过特殊加固,枕木采用的是耐腐的铁力木,足以支撑数千吨重的船体。”
在船台西侧的土层中,队员们发掘出一块巨大的船用龙骨残件,长度约18米,直径约80厘米,同样为铁力木材质,表面刻着“宝船一号,永乐三年造”的阴文标记。龙骨的曲率平缓,内部镶嵌着多根横向加固的辅骨,结构与泉州湾出土的宋代福船龙骨有明显区别。“这种‘主辅龙骨结合’的结构,稳定性更强,抗风浪能力远超普通海船,”程远抚摸着龙骨上的榫卯接口,“而且龙骨的密度和加工精度,证明宝船的建造工艺已经达到了明代造船技术的巅峰,完全具备横渡印度洋、抵御南半球狂风巨浪的能力。”
为进一步验证宝船的航行性能,考古队邀请了船舶工程专家进行模拟分析。专家根据船台尺寸、龙骨结构和史料记载,还原出宝船的三维模型:船体采用“尖底、多桅、多帆”设计,共设九桅十二帆,船身分为二十四道水密舱,载重约3000吨,相当于现代一艘小型货轮的吨位。“通过流体力学模拟,这艘宝船在风力充足的情况下,航速可达每天120海里,完全具备远洋航行能力,”专家介绍道,“而且多道水密舱的设计,让它即使受损也不易沉没,安全性远超同时期的欧洲海船。”
就在众人以为宝船之谜即将解开时,船台北侧的一处暗格中,发现了一本残破的《龙江船厂造船纪事》。这本用麻纸书写的纪事,封面早已腐朽,仅存中间十多页,上面详细记录了永乐元年至三年的造船情况,其中一段记载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宝船一号,实为‘旗舰’,长三十七丈(约116米),宽十五丈(约47米),仿福船形制改良,增设水密舱三道,永乐三年三月竣工;宝船二号至六号,为‘主力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用于日常航行;所谓‘四十四丈’之船,乃图纸设计之‘极限船’,未实际建造,仅为彰显国威而载于史。”
“原来史料中‘四十四丈’的宝船是未建造的设计图?”林珊瞪大了眼睛,“那之前的船台尺寸为何与设计图一致?”
程远仔细研读《造船纪事》,发现其中还有补充记载:“四十四丈船台,为‘备用船台’,以备后续建造‘极限船’之用,然因木料稀缺、工艺复杂,终未动工。船台七号实为宝船一号建造之地,史料记载时,误将设计尺寸当作实际尺寸,以震慑外夷。”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程远恍然大悟,“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急于彰显明朝的国力,震慑海内外反对势力。郑和宝船的‘四十四丈’记载,正是这种政治需求的体现——通过夸大船体尺寸,向西洋诸国展示明朝的造船技术和经济实力,从而巩固朝贡体系。而实际用于远航的宝船,是‘三十七丈’的旗舰和‘二十八丈’的主力船,它们既具备强大的航行性能,又兼顾了建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造船纪事》中还记载着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细节:“宝船一号内置‘星象观测舱’,高两丈,宽三丈,备有浑天仪、牵星板、象限仪等观测器具,由阴阳官二人专职观测,每日记录星象变化,校准针路,以备南行之用。”这与《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星图注解相互印证,证明宝船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移动的天文观测站,为探索南半球航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郑海峰补充道:“结合残卷中的南十字星数据和宝船的观测设备,我们可以推断,郑和的旗舰确实具备南半球航行的条件。他很可能在多次远航中,悄悄驾驶旗舰探索了秘密航线,只是为了保守海权秘密,从未公开相关记录。”
三、刘家港的古码头遗迹与起锚秘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