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理遗址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了一处明代码头的残迹。码头由巨大的青石板铺砌而成,石板之间用糯米灰浆粘合,虽然部分已坍塌,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规模。石板表面留有明显的船缆磨损痕迹,痕迹宽度约10厘米,与郑和宝船船缆的尺寸高度吻合。“这处码头应该是郑和船队停靠泉州时使用的专用码头,”程远站在码头遗迹上,望着不远处的晋江入海口,“从码头的规模和磨损程度来看,郑和船队曾多次在此停靠,补充物资、招募人员。”
在码头附近的土层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批明代的市舶司档案残片。这些档案用麻纸书写,因长期埋藏在地下,部分已腐朽,但通过红外扫描技术,大部分文字得以还原。档案中记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太监郑和率舟师抵泉,泊德济门码头。市舶司奉诏供给丝绸三千匹、瓷器五千件、粮食万石,另招募通事二十人、航海工匠五十人、水手三百人,皆闽籍,熟通西洋航路及番语者优先。”
“这些档案证实,郑和来泉州绝非单纯的行香和招募通事,而是一次大规模的后勤补给和人员扩充,”林珊解读着档案残片,“市舶司作为官方贸易管理机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负责统筹协调物资供应和人员招募,为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档案残片中还有一段记载引起了程远的注意:“秘调泉州港船坞工匠三十人,携修船工具,往长乐太平港,参与宝船修缮。”这与之前在长乐太平港船坞遗址发现的“福船构件”相互印证。“泉州的造船技术在宋元时期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程远分析道,“郑和宝船主要由南京龙江船厂建造,但宝船在远航中会出现磨损和损坏,需要专业的工匠进行维修。泉州船坞工匠熟悉海洋环境和船舶结构,尤其擅长修理适应西洋航路的船舶,他们被调往长乐,参与宝船修缮,极大地提升了船队的航行安全性。这也说明,郑和下西洋是全国航海资源的集中调配,并非单一地区的努力。”
但反转很快出现:在一份完整度较高的档案中,记载着“郑和船队在泉所补物资,官库拨付仅占三成,余七成皆为泉州富商捐赠,其中蒲氏捐赠丝绸千匹、瓷器五百件,林氏捐赠粮食五千石,蔡氏捐赠白银千两”。这与史料中记载的郑和下西洋“厚往薄来”、耗费巨大、全由官方出资的说法相悖。“难道郑和下西洋还有民间资本的支持?”林珊疑惑道。
程远立刻查阅《泉州府志》和相关族谱,在《蒲氏族谱》中找到了答案:“永乐十五年,郑和公来泉,先祖和日献策,言泉州富商久与西洋通商,愿捐物资,求随船通番之权。公许之,约定凡捐赠物资逾千两者,可派商随船,至西洋诸国贸易,免关税三成。”“原来如此!”程远恍然大悟,“郑和下西洋不仅是官方的外交和秘密使命,还承载着泉州民间商人的贸易诉求。泉州富商通过捐赠物资,换取随船前往西洋贸易的特权,既解决了船队的物资短缺问题,又为民间商人开辟了新的贸易渠道,形成了‘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合作模式。市舶司则在其中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既保障官方使命的执行,又规范民间贸易活动,实现了双赢。”
四、天后宫的碑刻残片
“随行的蒲和日负责翻译和联络泉州穆斯林社群,航海士吴普则是泉州晋江人,熟悉西洋航路,船匠陈阿四来自泉州船坞,擅长修造远洋海船——这三人正是郑和为第四次下西洋精心挑选的核心技术骨干。”程远指着碑文中的随行人员名单,“祭告天妃只是公开借口,真实目的是与这些核心人才接头,商议修船、导航、翻译等关键事宜,为远航做最后的准备。”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考古队在天后宫庙侧的厢房遗址展开挖掘。根据碑刻“议修船之事于庙侧”的记载,这里很可能是当年郑和与工匠们商议修船事宜的场所。果然,在遗址的地基深处,发现了一批明代的船用构件残片和修船工具,包括铁犁铧、木钻、墨斗等,构件残片上刻着“宝船四号”的字样,与南京龙江船厂出土的宝船构件标记完全一致。“这些构件是宝船的备用零件,”郑海峰分析道,“说明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前,确实将部分宝船的维修工作交给了泉州船匠,天后宫庙侧的厢房曾作为临时的修船议事厅。”
在厢房遗址的一处暗格中,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本残破的《祭告纪事》,上面记载着郑和祭告天妃的详细流程,与其他使臣的祭告仪式有明显区别。“普通使臣的祭告仪式仅包含祈福、献祭品等环节,而郑和的祭告仪式中,增加了‘阅视舟师’‘点验工匠’的环节,”林珊对比仪式流程,“这进一步证明,祭告天妃只是幌子,真实目的是借祭告之机,检阅泉州招募的船员和工匠,确保他们具备随船远航的能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祭告纪事》中还记载了一段隐秘的对话:“和曰:‘此次远航,涉西洋数万里,需通番语者、识星象者、善修船者,诸公可荐贤才。’蒲和曰:‘泉州多番商后裔,通番语者众,吾可荐二十人;航海士吴普,识西洋星象,可掌针路;船匠陈阿四,修船技艺精湛,可领修船之事。’和颔首许之。”这段记载清晰地还原了郑和通过祭告仪式招募核心人才的过程,也解释了为何泉州能为郑和船队输送大量优质的通事、航海士和船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