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九年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间,他为何要在此时补募舵工?”林珊疑惑道,“资料中说第六次下西洋规模浩大,船队从南京直接出发,为何还要特意到福建补募?”程远立刻联系长乐市博物馆,调阅馆藏的明代地方档案。在一本嘉靖年间抄录的《长乐县志》残本中,发现了一段被墨块覆盖的记载,经红外扫描技术还原后显示:“永乐十九年,郑和复驻太平港,补募舵工五十人,皆闽籍,其中二十人善识西洋星象,十人熟通番语,五人精于修船,十五人惯于深水操舟。”
“补募的舵工中有星象师、翻译、修船工匠和深水水手?”程远眉头紧锁,“资料中明确记载,郑和船队配备了专门的阴阳官(负责天文观测)、通事(翻译)和船匠,为何还要在福建额外补募?难道第六次下西洋时,船队遭遇了重大人员损失,或是有特殊任务需要专业人才?”
此时,郑海峰在青铜令牌的针路图上有了新发现。他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发现微型地图的右下角刻着一个极小的“参”字,笔画与募工册残页上“黄参”的“参”字完全一致。“黄参是火长,负责船队的导航工作,这块令牌很可能是他的信物,也是掌管秘密航线的凭证,”郑海峰推测,“针路图上的绕经壶江航线,或许只有他和少数核心船员知晓,补募的舵工可能就是为了执行特殊任务而招募的精锐。”
为解开谜团,程远团队驱车前往长乐塘屿乡,寻找黄参的后裔。塘屿乡是一座海岛,与长乐市区隔海相望,岛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渔村风貌。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考古队找到了黄氏宗祠,76岁的黄德明老人是黄参的第十九世孙,得知考古队的来意后,他从宗祠的阁楼里取出一本泛黄的《黄氏族谱》,族谱用宣纸书写,装订工整,首页赫然写着“大明舟师火长黄参公世谱”。
族谱中详细记载了黄参的生平:“参公,字进之,永乐间为郑和舟师火长,三随西洋之行,掌针路、辨星象,屡立奇功。曾于三峰塔寺藏秘图,为船队避险之用。永乐十九年,第六次下西洋归,献针路图于朝,未获嘉赏,反遭诘问,遂隐于乡,闭门不出。”“献图遭诘问?”程远心头一震,“难道秘密航线涉及朝廷不愿公开的事务,比如未记载的贸易据点或军事行动?”
黄德明老人回忆道:“族里代代相传,先祖曾说,他献给朝廷的针路图上,标记了西洋诸国的隐秘港口和富矿产地,但朝廷认为这些信息不宜公开,担心引发外夷觊觎,所以不仅没有奖赏他,还下令封口,不让他泄露相关信息。”这一说法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程远推测:“《天妃灵应之记》碑隐瞒三峰塔的航标功能和秘密航线,正是为了保守这些战略信息,避免外夷知晓后威胁船队安全或觊觎海外资源。”
此外,族谱中还提到“参公与泉州吴普、福州陈旺结为异姓兄弟,三人共管西洋针路,各藏一部分,合则完整”。“这就解释了募工册为何被拆分!”程远恍然大悟,“黄参、吴普、陈旺三人各保管一部分募工册,上面记录着核心船员的信息和针路密码,只有三人同时出示,才能获取完整的航线和人员名单,这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的保密措施。明末有人取走部分残页,或许是为了寻找隐藏的航线宝藏,或是为了研究郑和船队的核心机密。”
六、塔刹铜盘的天文密码与导航反转
为进一步探寻三峰塔的秘密,考古队重返塔寺,对三峰塔进行全面勘查。三峰塔为楼阁式砖塔,共七层,高约四十米,塔身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拱门和窗洞。由于年代久远,塔身部分砖石已风化剥落,塔内的楼梯也早已损毁,队员们只能借助无人机和攀爬设备进行检测。
当队员操控无人机拍摄塔顶塔刹时,发现塔刹下方的莲花座内嵌着一个圆形铜盘,直径约三十厘米,被厚厚的灰尘和鸟粪覆盖。为安全起见,考古队请来了专业的古建筑修缮人员,搭建脚手架后登上塔顶,小心翼翼地清理掉铜盘表面的污垢。铜盘的真面目终于显露:盘面刻着二十八星宿的名称和位置,外圈是天干地支刻度,边缘均匀分布着十二个小孔,盘中心有一个可转动的指针,指针底部镶嵌着一块黑色磁石。
“这是一件兼具天文观测和地磁导航功能的复合仪器!”林珊激动地说,“二十八星宿刻度用于夜间观测,天干地支用于校准方位,边缘的小孔可以通过太阳投影判断时间,中心的磁石则能感应地磁,辅助罗盘校准——这比欧洲出现类似的导航仪器早了近两百年!”
程远对照《过洋牵星图》,发现铜盘上的星宿刻度与图中“北辰星七指”“灯笼骨星四指”“华盖星五指”的记载完全吻合。“郑和重修三峰塔时,在塔刹安装这个铜盘,就是为了建立一个陆上天文观测站,”程远分析,“船队驻泊太平港时,船上的牵星板与塔刹铜盘相互校准,就能修正观测误差,让针路更加精准。而且铜盘的高度固定,观测到的星宿高度角可以作为标准数据,供船队在远航中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