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原位脱盐的“缓释凝胶”法。潜水员先在罗盘周围铺设特制的缓释凝胶垫,凝胶中含有0.5mol/L的EDTA二钠溶液(一种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能缓慢螯合海水中的氯离子,”欧阳宗明解释道,“凝胶垫的渗透速率控制在每天0.2mm,既保证脱盐效果,又不会因离子浓度骤变导致盐壳开裂。我们在水下持续监测72小时,直到凝胶中氯离子浓度降至50ppm以下,才开始下一步操作。”
第二阶段:软质包裹的“弹性气囊”技术。脱盐完成后,潜水员将罗盘放入由硅橡胶制成的弹性气囊中,气囊内注入与海水密度相同的硅油(密度1.025g/cm3),消除浮力对文物的拉扯。“硅橡胶气囊能贴合罗盘的不规则形状,提供均匀的保护,”欧阳宗明操控气囊的充气阀门,“硅油不仅能隔绝海水,还能缓冲提取过程中的震动——我们之前用这种方法提取过宋代铜钉,表面没有任何划痕。”
第三阶段:水上转运的“恒温恒湿”舱。装有罗盘的弹性气囊被放入特制的恒温恒湿转运舱,舱内温度控制在20℃±1℃,湿度85%±2%,模拟水下环境。“金属文物从水下到空气中,温湿度骤变会导致表面凝结水珠,引发二次腐蚀,”欧阳宗明检查转运舱的参数,“我们的转运舱能保持环境稳定,直到文物被送入实验室进行深度脱盐。”
在马尔代夫官屿溜遗址提取明代牵星板时,这套技术解决了铜制牵星板表面刻度易磨损的难题。“传统的硬壳提取箱会让牵星板与箱壁碰撞,”欧阳宗明展示提取后的牵星板,“我们的软质包裹技术让牵星板的刻度保存完好,甚至能清晰看到‘七指’的刻痕,为研究明代牵星术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证据。”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献研究室,程远正带领团队解读一本刚发现的明代《航海针路手记》——这本手记用中文、阿拉伯文混合书写,部分字迹模糊,且涉及大量古代航海术语,传统的文字识读方法难以完整解读。“古代航海文献不仅是文字记录,更是航海活动的‘场景快照’,”程远指着手记中的“庚酉针一百五十更”字样,“我们的‘多源互证-场景还原’分析法,就是结合文献、实物、地理环境,还原文字背后的航海行为。”
第一层互证:术语的“跨文献比对”。手记中的“庚酉针”,在《郑和航海图》《两种海道针经》中均有记载,结合《顺风相送》中“庚酉针即航向262.5度”的注释,可确定其为罗盘方位;而“一百五十更”,通过比对《岛夷志略》中“一更约合60里”的记载,可换算出航程约9000里,与马累岛到摩加迪沙的实际距离(约8800里)基本吻合。“单一文献的术语可能有歧义,但多文献比对能锁定准确含义,”程远展示比对表格,“这就像破译密码,需要多把‘钥匙’才能打开。”
第二层互证:实物的“技术验证”。手记中提到“用牵星板量北极星七指”,考古队在马尔代夫发现的明代牵星板,其“一指”对应的角度约为1.9度,“七指”即13.3度,换算成纬度约4°N,与马累岛的实际纬度(3.2°N)误差仅0.8°,考虑到古代测量精度,可确定手记记录的是马累岛附近的牵星数据。“文献记载的技术细节,需要实物来验证,”程远拿出牵星板复制品,“这就像用实验验证理论,让文献解读更具科学性。”
第三层互证:地理的“场景还原”。手记中“过官屿溜,遇西南风,改辛戌针”的记载,结合马累岛的季风规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北风,3月至5月盛行西南风),可推断手记的撰写时间为3月;再结合“抵木骨都束,见象牙山”的描述,与摩加迪沙附近的“象牙角”地理特征对比,进一步确认航线的终点位置。“古代航海者的记录都是基于实际地理环境,”程远展开马累岛至摩加迪沙的航线图,“还原地理场景,能让文献解读从‘文字’变成‘画面’。”
通过这套方法,考古队完整还原了《航海针路手记》记录的“马累岛—摩加迪沙”航线,包括航向、航程、导航方法、停靠点等关键信息,补充了《郑和航海图》中该段航线的细节空白。“文献解读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重现历史场景,”程远看着还原后的航线动画,“只有这样,才能让死的文字‘活’起来,真正理解古代航海者的智慧。”
2024年6月,亚非联合考古项目指挥部,程远正主持跨国视频会议,屏幕上连接着印尼、阿曼、斯里兰卡等国的考古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这是本次联合考古成功的核心保障:“四维联动”协作机制。“海洋考古尤其是跨国考古,单靠一个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程远指着会议桌旁的学科分工牌,“我们的‘四维联动’,就是整合考古、科技、历史、当地四方资源,形成高效协作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