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考古队准备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扫描时,两名手持撬棍的盗墓者突然闯入遗址区,试图剥离壁画中带有牵星板图案的部分。“住手!”欧阳宗明立刻上前阻拦,与盗墓者发生肢体冲突,方美怿趁机启动遗址安保系统,警报声瞬间响彻整个沙丘。
马尔代夫文物警察五分钟内赶到现场,将盗墓者当场抓获。看着被撬棍刮花的壁画边缘,程远痛心疾首:“这幅壁画是航海技术演进的活化石,不是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我们马上启动数字化修复,绝不能让珍贵遗产毁于一旦。”随后,考古队使用便携式激光修复设备对壁画进行了紧急处理,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始信息。
2024年10月,“海探七号”抵达索马里摩加迪沙港——《郑和航海图》中的木骨都束,郑和横渡印度洋的终点,也是亚非贸易的重要枢纽。程远站在古码头遗址的珊瑚石堆前,凝视着一块刚清理完毕的双语石碑,中文“永乐十三年,郑和抵木骨都束,以瓷易象牙、犀角”与阿拉伯文记载的贸易场景相互印证,诉说着当年的繁盛。
“郑和对宋代贸易的发扬,是从私人零散贸易到官方主导的体系化升级,”林珊指着遗址周边的考古探方,“宋代多为海商个体经营,规模有限;郑和则以官方使团为核心,带动民间贸易,形成‘朝贡+商贸’双轨模式。我们与索马里考古团队的目标,就是找到这种模式转型的实物证据。”
郑海峰的团队在摩加迪沙港外珊瑚礁区,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残骸。“深海勇士”号潜水器取回的文物中,除了大量“永乐年制”款青花瓷、青瓷外,还有成批的象牙、犀角和龙涎香,与《星槎胜览》中“郑和船队抵木骨都束,易象牙、犀角”的记载完全一致。“这就是双轨贸易的直接物证,”郑海峰兴奋地说,“青花瓷是官方赏赐品,而民间贸易用瓷则多为实用器型,种类比宋代丰富三倍以上。”
欧阳宗明与索马里考古学家法图玛在沉船船长室发现了一本《西洋贸易账簿》,泛黄的纸页上详细记录着:“永乐十三年,从官屿溜出发,用庚酉针三十更抵木骨都束,官方赐瓷二百件,民间贸易瓷三百件,易象牙一百根、犀角五十枚、龙涎香十斤。”“这数据太有价值了!”法图玛激动地说,“它清晰展现了郑和贸易的规模与结构,比宋代贸易提升了一个量级。”
在摩加迪沙文物修复中心,一位当地老人萨阿德带着一件祖传的明代青花瓷碗前来。碗底“永乐年制”款识与沉船出土瓷器完全吻合,碗沿还残留着修补的痕迹。“这是我的祖先从郑和船队换来的,”老人抚摸着瓷碗,眼中满是敬畏,“家族传说讲,当年‘东方大船’带来的不仅是瓷器,还有种子和医术。我们世代珍藏它,因为它代表着和平。”
程远握着老人的手,看着窗外湛蓝的印度洋:“宋代航海者开辟了贸易先河,郑和则将这份和平交流发扬光大。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它们跨越千年,依然在诉说着亚非人民的友谊。”
2024年12月,“从宋代到明代:中国横渡印度洋的继承与发扬”国际特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展厅内,宋代兰里港航标石拓片、阿拉伯半岛宋代贸易瓷、斯里兰卡郑和针路碑3D模型、马尔代夫牵星板原件、东非郑和贸易碑复制品一字排开,辅以“深海勇士”号潜水器科考影像,清晰展现了中国横渡印度洋技术从宋代初创到明代巅峰的演进脉络。
程远站在展台前,向中外参观者介绍:“2024年我们与印尼、阿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索马里的联合考古,实证了宋代航海者以简陋设备开辟横渡航线的壮举,更揭示了郑和船队在罗盘导航、航线优化、贸易模式上的突破性发展。这种‘继承中突破,发扬中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在开幕式上,为联合考古队颁发“世界航海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国考古人用2024年的重大发现,还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传承史,这些成果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它们证明了文明的进步永远建立在对前人智慧的尊重与超越之上。”
特展期间,中阿联合考古论坛同步举行。阿联酋考古学家艾哈迈德展示着朱尔法遗址出土的宋代瓷片:“正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2024年延续的联合考古传统[__LINK_ICON],这些文物见证了千年的文明互鉴。郑和的伟大,在于他把宋代的民间交流升华为文明对话。”
展览闭幕后,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七岁的儿子欧阳海禾,在泉州开元寺“郑和行香碑”前合影。海禾手里拿着一枚融合宋代航标纹与明代牵星板元素的纪念章,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原来伟大的航海家都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呀!”
程远望着一家三口的背影,又看向远处的泉州港——那里停靠着最新的“探索三号”考古船,正准备开启新的深海科考。海风掠过脸颊,他忽然明白,考古与航海一样,都是在继承中前行,在发扬中开拓,而这份传承,正是文明最坚韧的脉络。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