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丁博物馆将这些明代瓷器残片与当地出土的阿拉伯文物一同展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说:“这些瓷器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亚丁的历史记忆。它们证明了早在六百年前,亚丁就已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交流的桥梁,而这种交流,一直延续到今天。”
程远在博物馆的演讲中说:“郑和的非洲针路不是孤立的航线,而是连接亚非欧的航海网络。从东非的摩加迪沙到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从印度的奎隆到中国的泉州,这条航线不仅传播了商品,更传播了和平、合作、包容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航海精神。”
“郑和非洲针路与全球航海文明”国际特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展厅内,从汉代的西沙航标石板到明代的亚丁青花瓷,从元代的牵星板到宋代的泉州海图,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中国南海航线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郑和非洲针路对全球航海文明的深远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考古人用严谨的工作,还原了一条跨越两千年的航海奇迹。郑和的非洲针路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证明了和平交流、互利共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这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程远站在展厅的核心区域,向各国代表介绍:“从汉代的‘唯望星宿’到明代的‘罗盘针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未中断。郑和的非洲针路,是这种技术传承的巅峰,它不仅连接了亚非大陆,更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今天,我们发掘这些文物,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平、合作、包容的航海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他们五岁的儿子欧阳海禾,站在“清和号”复原模型旁。海禾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版的罗盘,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妈妈,我以后也要当考古学家,去找更多的大船故事!”
方美怿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好啊,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去东非,去南海,把爷爷、奶奶没有发掘完的航海故事继续讲下去。”
程远和林珊站在不远处,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相视而笑。“你看,”林珊靠在程远肩上,“我们的考古事业有了传承,郑和的航海精神也有了新的守护者。这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意义。”
程远握住她的手,望向展厅外的联合国大厦:“非洲针路的探索还没有结束,未来,我们还要去埃及的艾特伯港,去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去南非的厄加勒斯角,寻找郑和船队向西延伸的更多证据。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辉煌,会被更多人知道,会永远照亮人类文明交流的航程。”
夕阳下,“清和号”复原模型的帆影在联合国总部的玻璃幕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一艘真正的宝船,正沿着两千年的南海航线,再次驶向那片承载着友谊与传奇的海洋。而程远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考古的道路上前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中国海洋文明的新篇章——这篇章里,有跨越千年的技术传承,有不同文明的和平对话,更有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