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南海的季风带着湿润的暖意掠过海面,“海探七号”的锚链在永乐环礁的珊瑚礁滩上轻轻落下,溅起的浪花里带着细碎的珊瑚碎屑。
程远站在甲板上,指节因用力攥着线装本而微微泛白——书页上“自徐闻、合浦船行五月,抵都元国”的墨字虽已泛黄,却字字清晰地印证着眼前这片海域的历史分量。根据钮仲勋先生的研究,西沙群岛正是汉代南海航线的关键节点,也是郑和船队“过七洲洋,用坤申针”时的重要补给站,是连接古今航海文明的纽带。
“早在汉代,中国海船就已穿越南海抵达印度半岛,”林珊从船舱取出一张汉代南海航线示意图,图纸上用红色虚线标注的“徐闻—合浦—都元国”航线,恰好与《郑和航海图》中“七洲洋—昆仑岛”段的针路重叠,“《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这条航线,全程需‘船行五月’,沿途要经过数十个岛礁,没有航标根本无法通航。我们这次来西沙,就是要找汉代船员留下的航标遗迹,看看它与郑和针路是否存在技术传承的脉络。”她指尖在图上“七洲洋”的标注处停顿,“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里写‘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七洲洋’,这里的‘七洲洋’就是现在的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说明从汉到元,再到明,这片海域始终是南海航线的核心通道。”
郑海峰正调试声呐设备,屏幕上突然跳出一片不规则的石质反射区:“程队!环礁西侧浅水区,有一片人工堆砌的礁石群!你们看——”他将声呐图像放大,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礁石排列成“丁”字形,边缘整齐,明显不同于自然形成的珊瑚礁,“礁石表面的反射信号均匀,像是经过人工打磨,很可能是用来标示航道的航标!”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早已换上潜水服,背着防水相机和碳十四检测仪站在船舷边。方美怿发梢别着的茉莉香包被海风浸得柔软,她笑着拍了拍欧阳宗明的潜水镜:“上次在基尔瓦你跟我抢着清理铭文,这次航标遗迹的测绘归我,你负责采集样本,不许耍赖。”欧阳宗明无奈点头,眼底却藏着笑意——从东非考古到南海探礁,两人总在这样的拌嘴中,把危险的水下作业变成充满默契的约定。
潜入水下十米,西沙的海水清澈如镜,阳光透过水面,在珊瑚礁上投下粼粼波光,彩色的热带鱼在鹿角珊瑚间穿梭,仿佛在守护沉睡的历史。两人小心翼翼地拨开附着在礁石上的海藻,方美怿的指尖突然触到一块平整的石板——石板表面刻着简单的“×”形纹路,纹路里还残留着当年的贝壳灰,显然是人工雕刻的痕迹。
“碳十四检测数据出来了!”方美怿的声音通过防水麦克风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这块石板的年代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属于西汉时期!”她用软毛刷清理石板边缘,更多刻痕渐渐显露,“这些‘×’形纹路排列整齐,间隔约一米,应该是用来标示航向的——汉代没有罗盘,船员靠观察航标和星象导航,这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完全吻合!”
欧阳宗明游到礁石群深处,发现更多堆叠整齐的石块,石块之间用贝壳灰粘合,形成一道长约20米的“石堤”。他用潜水刀轻轻敲击石块,声音清脆,说明石块质地坚硬,经过长期海水浸泡仍未风化。“这是汉代的航标堤!”他激动地对着镜头比划,“石堤的走向是西南—东北向,正好与汉代‘徐闻—都元国’航线的方向一致,也和郑和《航海图》里‘过七洲洋,用坤申针’的针路重合!你们看石堤尽头的礁石,上面刻着一个模糊的‘南’字,应该是用来指示航向的!”
在清理航标堤时,方美怿发现一块石板的缝隙里卡着几枚五铢钱的残片——铜钱边缘已锈蚀,但“五铢”二字依然清晰。“这是西汉的五铢钱!”她捧着残片,眼里满是感慨,“没想到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南海开辟航线,用航标和星象指引船只,还留下了这么珍贵的遗迹。”
欧阳宗明轻轻握住她的手,在水下比了个“心”的手势——阳光透过水面,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洒下细碎的金光。“从汉代的航标堤,到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再到郑和的罗盘针路,中国航海技术的传承从未中断,”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丝沙哑却格外坚定,“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这条历史脉络梳理清楚,让更多人知道南海航线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代代航海家用生命和经验铺就的。”
当晚,考古队在“海探七号”的甲板上举办了简单的庆祝活动。程远看着桌上的航标石板样本和五铢钱残片,感慨道:“西沙的发现太重要了,它证明郑和的非洲针路不是孤立的,而是植根于中国两千年航海史的技术结晶。接下来,我们要去苏门答腊,寻找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遗迹,进一步填补这条传承链的空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