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里的“航海日志”
【直播画面切换】:次日清晨,镜头对准泉州湾沿岸的一座明代古墓。墓门已经被清理干净,门楣上刻着“大明永乐七年,处士黄公墓”字样。程远蹲在墓门前,手里拿着一把小刷子。
“昨天的沉船遗址让我们缩小了宝船的尺度范围,今天这处古墓,可能藏着更直接的证据。”程远用刷子清理门楣上的积灰,“墓主人黄公,根据地方志记载,是永乐年间龙江船厂的‘总匠’,负责海船的舵杆制造——他的墓里,或许有关于宝船建造的记录。”
【镜头】: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墓门,墓室内部保存完好,两侧的壁龛里摆放着陶制的船模和罗盘。方美怿戴上手套,从棺椁旁拿起一本用桑皮纸装订的小册子,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
“是《黄氏造船记》!”方美怿的声音颤抖,“大家看这一页:‘永乐四年,造二千料海船三十艘,长十八丈,阔四丈四尺,舵杆长十一丈七尺,用福建松百二十斤……’——这和南京出土的舵杆长度完全一致!”
【弹幕】:“十八丈!终于对上了!《明史》果然错了?”“四丈四尺宽,和附录里的估算一样!”“黄总匠太厉害了!居然留下了造船记录!”
程远接过小册子,翻到最后一页,镜头聚焦在一段墨色较深的字迹上:“‘永乐五年,监造大舶,丈尺不符旧制,匠役皆忧。后闻静海寺碑载,止用二千料船,众心乃安。’”
“这段记载太关键了!”程远对着镜头解释,“‘大舶’指的就是《明史》里的四十四丈宝船,但黄公明确写了‘丈尺不符旧制’——也就是说,当时工匠根本造不出这么大的船,最后还是用了二千料的十八丈船。这说明《明史》的记载很可能是‘笔误’,把‘十八丈’写成了‘四十四丈’!”
【突发状况】:墓室外突然传来争吵声,镜头转向门口,几名穿着便服的人正试图闯入,被安保人员拦住。为首的人举着一个文件夹大喊:“我们是‘明史研究学会’的!你们不能私自解读文物!宝船四十四丈的记载绝对没错!”
程远站起身,走到门口,对着直播镜头平静地说:“学术争议我们欢迎,但请遵守考古现场的规定。今天我们展示的《黄氏造船记》,以及南京舵杆、静海寺残碑,三个证据相互印证,都指向‘宝船实为十八丈’。接下来,我们会把这本册子送到文物保护中心做进一步鉴定,结果会第一时间在直播间公布。”
【弹幕】:“支持程教授!用证据说话!”“那些人是不是想搞事情?”“求保护好小册子!别被破坏了!”
实验室里的“材质革命”
【直播画面切换】:第三天下午,镜头对准泉州考古基地的实验室。林珊穿着白色实验服,站在显微镜前,手里拿着一块从沉船遗址提取的木材样本。屏幕上同步显示着样本的显微结构图像。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木材的‘生长轮’和‘树脂道’,判断这艘沉船的建造周期。”林珊调整着显微镜的焦距,“大家看屏幕上的红色标记处,这是木材的‘应力纹’——它形成于木材被砍伐后快速干燥的过程,根据纹理解读,这艘船的木材砍伐于永乐四年冬季,建造完成于永乐五年春季,刚好赶上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船队!”
【镜头】:郑海峰的摄像机扫过实验室的另一侧,欧阳宗明正在操作一台大型光谱仪,屏幕上显示着“铜钉成分分析”的字样。方美怿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本《龙江船厂志》,不时对照着屏幕上的数据。
“我们之前在沉船遗址发现的铜钉,现在有了新发现!”欧阳宗明指着屏幕,“铜钉的含锡量是12.7%,这是明代‘官造铜器’的标准配比——更重要的是,钉帽上的‘榫卯槽’,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船钉完全相同。这说明,这艘沉船虽然是二千料补给船,但使用的是和宝船相同的建造标准。”
方美怿补充道:“《龙江船厂志》里记载,永乐年间造二千料船,‘每艘用铜钉三百六十斤,铁钉二千八百斤’,我们在沉船遗址已经发现了127枚铜钉,按比例推算,整船的铜钉数量刚好符合记载。这进一步证明,二千料船就是郑和船队的主力船型,所谓的‘四十四丈宝船’,很可能是后世修史时的误传。”
【直播高潮】:程远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报告走进实验室,镜头立刻聚焦在报告首页的“鉴定结论”上:“《黄氏造船记》纸张为明代永乐年间桑皮纸,墨迹成分与同期官文书一致,记载内容真实有效;南京舵杆木材为福建松,年轮对应永乐四年砍伐,与《造船记》记载吻合;静海寺残碑‘二千料海船’字样,经拓片比对,确为明代原刻——三项证据相互印证,郑和宝船实际尺度应为‘长十八丈,阔四丈四尺’,排水量约1200吨,为沙船船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