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孟加拉湾的东北季风裹挟着咸腥的雨雾,砸在“海探三号”考古船的甲板上。程远站在舰桥,指尖划过声呐屏幕上那道异常的金属反射区——坐标北纬15°23′,东经93°17′,正是《瀛涯胜览》记载中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擒苏斡刺于苏门答腊”的海域。
“程队,水下机器人传回来的画面!”郑海峰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从对讲机里炸开。屏幕上,浑浊的海水里渐渐浮现出一截青铜构件,表面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莲纹中央竟嵌着一枚方形印章,隐约能看见“大明永乐”四个字。
林珊攥着《殊域周咨录》的复印件,指腹在“郑和擒苏斡刺,献俘京师”的字句上反复摩挲:“苏门答腊伪王子苏斡刺,《明史》说他‘劫夺商旅,阻绝贡道’,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核心任务就是平定他。要是这处遗址能找到苏斡刺的遗物,就能实证‘耀兵异域’的记载。”
方美怿抱着便携式光谱仪,发梢沾着的雨珠滴在仪器上:“我查了龙江船厂的残存档案,永乐十一年造的宝船,船首会嵌青铜印章作为标识。这枚印章要是能确认是‘清和号’的,就能和我们之前在阿曼发现的沉船对应上。”
欧阳宗明推了推被雨雾打湿的眼镜,调出卫星地图:“这里是旧港宣慰司的外围海域,暗礁密布,很可能是当年船队追击苏斡刺时,某艘船触礁沉没。我们得尽快安排潜水,要是再刮几天台风,遗址就该被泥沙埋了。”
次日清晨,雨雾稍散。程远和方美怿穿好潜水服,带着水下钻机潜入海中。三十米深的海底一片漆黑,探照灯的光柱里,无数细碎的气泡向上浮动。程远率先发现了那截青铜构件的全貌——竟是半块船首像,龙首已断裂,仅剩龙身缠绕的青铜柱,柱身上除了缠枝莲纹,还刻着几行细小的篆字。
“是纪年!”方美怿用防水相机凑近拍摄,“永乐十一年冬,造于龙江船厂……后面还有字,像是‘随郑和征苏门答腊’!”
就在她调整相机角度时,程远的潜水刀突然碰到了硬物。两人合力拨开泥沙,一面青铜镜渐渐显露,镜面虽已锈蚀,背面却清晰地刻着一个“苏”字,旁边还刻着一幅简易的海战图:一艘三桅船正撞击一艘小战船,小战船上插着一面“苏”字旗。
“是苏斡刺的战船遗物!”程远通过对讲机大喊,“这面镜子很可能是郑和船队缴获的战利品,随沉船一起沉入海底了!”
回到甲板上,众人围着青铜镜反复研究。林珊翻出《明实录》,指着其中一段:“永乐十二年,郑和献苏斡刺俘于朝,帝命斩之。要是这面镜子能确认是苏斡刺的物品,就能证明这艘沉船确实参与了平定苏斡刺的战役,‘耀兵异域’不是空谈。”
郑海峰扛着摄像机,镜头对准青铜镜背面的海战图:“我要把这个发现拍进纪录片,让所有人知道,郑和下西洋不仅是通商,更是维护海上秩序的正义之举。”
然而,兴奋并未持续太久。当天傍晚,一艘无标识的快艇出现在“海探三号”附近,船上的人用望远镜盯着考古船,形迹可疑。“是盗墓者!”欧阳宗明脸色一变,“上次在阿曼偷‘清和号’文物的就是这种快艇,他们肯定是冲着青铜镜来的!”
程远立刻下令加强警戒,将青铜镜、船首构件等文物转移到船舱密室。深夜,快艇果然试图靠近,却被提前部署的安保人员驱离。“这些人不会善罢甘休,”程远看着漆黑的海面,“我们得加快发掘进度,尽快把遗址清理完,把文物运走。”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沉船遗址周围展开密集勘探。郑海峰的水下机器人在暗礁东侧发现了一座水下古墓,墓门刻着“大明永乐十二年,水手张诚之墓”。
“张诚?”林珊翻查《郑和航海图》附记的船员名单,“这里有记载!张诚是‘清和号’的火长,负责执掌罗盘,第四次下西洋时在追击苏斡刺的战役中失踪。没想到他葬在这里!”
潜水发掘古墓的任务交给了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墓室内积满了海水,两人小心翼翼地清理着随葬品——一把铜制罗盘、一本用防水油布包裹的《航海手记》,还有一枚刻着“建文”二字的玉印。
“建文?”方美怿的手顿住了,“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的侄子,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张诚的墓里怎么会有他的玉印?”
欧阳宗明立刻用防水相机拍摄玉印,通过对讲机向程远汇报:“玉印材质是和田玉,印文是篆书‘建文之宝’,边缘有磨损,像是长期佩戴的物品。《航海手记》的封面写着‘张诚私记’,里面可能有线索!”
回到船上,众人将《航海手记》小心翼翼地展开。由于海水浸泡,字迹大多模糊,但通过红外扫描技术,还是还原出了关键内容:
“永乐十一年,随‘清和号’下西洋,密受上谕:踪迹建文。船至苏门答腊,闻建文曾在此停留,遗下玉印一枚,为苏斡刺所得。后擒苏斡刺,搜得玉印,藏于舱中。十二年春,船触礁,吾重伤,恐难生还,遂将玉印与手记葬于墓中,冀后人知建文踪迹,亦报上谕之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