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伙伴与观众,“这份荣誉不属于任何人,属于每一个为守护文化遗产奔走的考古人,属于每一个相信‘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普通人。未来,我们会继续沿着郑和的航线走下去,让这段历史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庆祝仪式结束后,程远和林珊沿着泉州湾的海岸线散步。夕阳将海水染成金红色,远处“长宁号”复原模型的桅杆在余晖中划出一道细长的剪影。“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泉州湾吗?”林珊靠在程远肩上,声音里满是感慨,“那时候我们还在争论宋代海船的榫卯结构,没想到现在,我们已经把郑和航线的故事讲给了全世界。”
程远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无名指上的素圈戒指——这枚戒指是用泉州沉船遗址出土的铜钉熔铸而成,内侧刻着“永乐”二字。“时间过得真快,”他轻声说,“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比如我们对考古的热爱,比如郑和船队传递的和平精神。对了,陈馆长刚才说,南京博物院最近整理出一批明代龙江船厂的档案,里面有‘清和号’的建造图纸残页,我们下个月去看看吧,说不定能还原出‘清和号’完整的船体结构。”
林珊眼睛一亮:“真的吗?‘清和号’是郑和船队的主力船之一,要是能找到建造图纸,就能和我们之前发现的船板、船钉对应起来,进一步证明二千料船的真实性。”
两人正说着,程远的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跳出“欧阳宗明”的名字。他按下接听键,欧阳宗明兴奋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传来:“程队!我们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港的遗址里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墓碑上刻着‘大明永乐年间,清和号水手王贵之墓’!更重要的是,墓里出土了一本《航海杂记》,里面提到‘清和号’曾在马六甲建造临时船坞,维修过船板,还提到了‘长宁号’为其运送补给的事!”
方美怿的声音紧接着传来,带着一丝激动的颤抖:“杂记里还画了一张简易的马六甲港地图,标注了船坞的位置!我们已经用探地雷达扫描了,确实在地图标注的地方发现了木质船坞的遗迹,里面还有‘清和号’维修时换下的船板残件,上面的莲花标记和泉州船台遗址发现的一模一样!”
程远的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太好了!你们保护好现场,我和林珊、海峰立刻动身去马六甲!记住,不要移动任何文物,尤其是《航海杂记》,一定要做好防潮处理,用恒温箱保存!”
挂了电话,程远和林珊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清和号’的船坞遗迹!”林珊激动地说,“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郑和船队在海外建造的船坞,要是能发掘出来,就能完整还原船队的海外维修体系,对研究明代航海技术太重要了!”
郑海峰接到通知时,正在博物馆整理“旧港遗址特展”的影像资料。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扛起摄像机就往机场赶:“我早就想拍马六甲港的遗址了,这次一定要把船坞遗迹和《航海杂记》的发现过程都记录下来,让纪录片的内容更完整!”
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三人终于抵达马六甲港。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早已在遗址旁等候,两人脸上满是疲惫,眼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程队,珊姐,海峰哥!”欧阳宗明迎上来,递过一张刚打印出来的《航海杂记》照片,“你们看,这是杂记里画的船坞地图,上面标注了‘船坞长二十丈,宽五丈,可容一船维修’,和我们探测到的遗迹尺寸完全吻合!”
方美怿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探地雷达的扫描图:“船坞遗迹的木质构件保存得很完整,我们检测了其中一块船板残件,碳十四年代是永乐十二年,和《航海杂记》里‘清和号’维修的时间一致。另外,残件上的修补痕迹很明显,用的是福建松,和‘清和号’的船体材质相同。”
第二天清晨,考古队开始对船坞遗迹进行发掘。程远和郑海峰跳进探方,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泥沙。阳光透过茂密的椰树叶,在探方里投下斑驳的光影。突然,程远的小铲子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物体,他屏住呼吸,用手一点点拨开泥沙——一块刻着“清和”二字的船板残件渐渐显露出来,旁边还散落着几枚铜制的船钉。
“是‘清和号’的船板!”程远激动地喊道,“你们看,这上面的莲花标记,和泉州船台遗址发现的‘清和号’船板一模一样!”
郑海峰立刻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时刻,镜头里,船板上的“清和”二字虽然有些模糊,却依然清晰可辨。“太好了!”他兴奋地说,“有了这块船板,再加上《航海杂记》,就能完全证明这里就是‘清和号’的维修船坞!”
在船坞遗迹的另一侧,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发现了一堆陶瓷碎片。方美怿用光谱仪检测后,惊喜地说:“这些碎片是永乐官窑青花瓷,和‘长宁号’沉船里发现的瓷器属于同一批次!《航海杂记》里说‘长宁号’为‘清和号’运送了‘瓷百件、粮五十石’,这些碎片很可能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