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没注意到她的异样,正拿着卷尺测量船板的宽度:“这船板宽四十厘米,厚度十五厘米,按宋代海船的建造比例,船体宽度应该在十米左右,和暗礁区沉船的宽度吻合。要是能找到更多船板,就能还原出完整的船体结构了。”
另一边,郑海峰和欧阳宗明在暗礁区架起探地雷达。屏幕上,一道清晰的长条形影像渐渐浮现,船头朝东南方向,船尾还残留着三根桅杆的反射信号,货舱区域有密集的点状反射——像是堆积的瓷器。“长度四十二米,宽度十米,吃水深度三米五,”郑海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这尺寸刚好对应《龙江船厂志》里的二千料船,比《明史》说的四十四丈宝船合理多了!”
欧阳宗明趴在礁石上,拿着望远镜观察沉船上方的海水:“你看那里,水面有轻微的油光,可能是船板腐烂后渗出的桐油——明代海船常用桐油和糯米汁混合做防腐处理,要是能取样检测,就能进一步确认年代。另外,暗礁区的水流比较急,得尽快安排潜水员探摸,不然等涨潮,很多细节会被泥沙覆盖。”
傍晚收工时,考古队在临时营地汇总发现。程远将滩涂船板的榫卯草图和沉船雷达图铺在防潮布上,周围挂着的马灯在图纸上投下暖黄的光晕。“现在可以确定,滩涂的船板和暗礁区的沉船同属永乐年间,船型是尖底深水船,有完整的龙骨结构,符合浙闽广沿海的传统船型,”程远指着图纸上的线条,“这种船吃水深,适航性好,适合远洋航行,而《明史》说的四十四丈宝船,要是真造出来,吃水至少得十几米,根本进不了泉州、长乐这些小型港口,怎么可能作为郑和船队的主力船?”
林珊补充道:“还有《星槎胜览》里说,郑和船队‘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要是四十四丈的大船,十二帆根本不够推动,而且操作起来需要上百人,不符合实际。倒是二千料船,三桅十二帆刚好合适,船员一百二十人左右,既能载货,又能灵活操纵。”
欧阳宗明拿出《龙江船厂志》,翻到某一页:“你们看这里,工匠记录‘永乐七年造二千料海船十八艘,每艘载粮五十石、瓷三百件’,这和我们推测的沉船载货量吻合。要是四十四丈宝船,载粮至少得五百石,木材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很容易在风浪中解体。”
方美怿坐在一旁,默默整理着船钉和木屑样本,突然开口:“明天我想跟着去暗礁区潜水,光谱仪能在水下检测文物成分,要是能找到瓷器残片,就能确定是不是郑和船队携带的官窑瓷。”
程远点点头:“可以,但必须跟在我后面,暗礁区水流复杂,别单独行动。海峰,你明天安排两个人,在沉船周围设置浮标,划定禁航区,防止渔船误闯破坏遗址。”
深夜,营地的马灯大多熄灭了,只有程远的帐篷还亮着灯。他坐在折叠桌前,对着《郑和航海图》和沉船雷达图发呆,林珊端着杯热姜茶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还在想宝船尺度的事?”林珊坐在他身边,手指划过海图上的航线,“其实我们已经有很多证据了,船钉、船板、沉船轮廓,还有文献记载,都指向二千料船,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接受《明史》有误的事实而已。”
程远叹了口气,握住她的手:“我只是觉得,考古的意义就是还原真相,不管这个真相是不是符合人们的固有认知。《明史》是清代修的,说不定是为了彰显明朝的‘强盛’故意夸大,我们作为考古人,不能被文献牵着走,得用文物说话。”
林珊靠在他肩上,轻声说:“我知道,所以我们才要把这处沉船发掘好,整理出完整的报告,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更多人知道郑和宝船的真相。对了,今天美怿看你的眼神有点不对劲,你没察觉吗?”
程远愣了一下,随即摇头:“美怿刚加入团队,可能还不太适应,我们多照顾她就好。她是个好姑娘,对文物修复很有天赋,以后肯定能成为优秀的考古学家。”他避开林珊的目光,其实他早就察觉到方美怿的异样,只是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毕竟他和林珊的感情早已坚不可摧,不想因为这些事影响团队氛围。
林珊看穿了他的心思,轻轻拍了拍他的手:“我知道你心里有数,只是美怿还年轻,容易钻牛角尖,以后我多和她聊聊,引导她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第二天清晨,程远、方美怿和郑海峰穿上潜水服,准备潜入暗礁区探查沉船。方美怿背着水下光谱仪,站在船舷边,有些紧张地调整着呼吸。程远走过去,帮她检查氧气罐的管线:“别紧张,跟着我,要是水流太快,就抓住我的氧气瓶,千万别慌。”
方美怿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跟着程远跳进海里。海水冰凉,阳光透过水面,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沉船的轮廓渐渐清晰,船身侧卧在暗礁之间,船板上覆盖着厚厚的海藻,货舱的入口被泥沙半掩着。程远用潜水刀轻轻割开海藻,方美怿立刻用光谱仪对准船板,仪器屏幕上跳出数据:“木材碳十四年代:永乐十年(1412年)左右,材质:福建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