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泉州港,春潮带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息漫过堤岸。程远站在“清和号”1:1复原模型的甲板上,手里摩挲着一块新出土的船板残件——这是上个月在泉州湾深海发现的“长宁号”沉船遗物,船板上“永乐十二年,福建造”的刻字,与《明成祖实录》中“命福建造海船十八艘”的记载完美对应。林珊从船舱走出来,手里捧着刚装订好的《郑和下西洋考古全记录》初稿,风掀起书页,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遗址坐标和文物照片。
“陈馆长刚才来电话,”林珊走到程远身边,将书稿递给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想把‘郑和航线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提供所有发掘报告和影像资料,下个月要派专家来考察。”程远接过书稿,指尖划过扉页上“程远、林珊 主编”的字样,眼底泛起笑意:“五年了,从泉州船台到东非聚居地,终于能给这段历史一个完整的交代。对了,宗明和美怿那边怎么样?马林迪港的发掘有新进展吗?”
话音刚落,程远的手机就响了,屏幕上跳出“欧阳宗明”的名字。他按下接听键,欧阳宗明兴奋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传来:“程队!我们在马林迪港的深海区发现了一艘完整的明代沉船,船体结构和‘清和号’一致,还找到了一块刻着‘长宁’的船牌!根据《郑和出使水程》记载,‘长宁号’是‘清和号’的补给船,永乐十三年随船队前往东非,后来失联了!”
方美怿的声音紧接着传来,带着一丝哽咽:“我们还在船舱里发现了船员的骸骨,旁边放着个青花瓷碗,碗底有‘王’字,会不会和摩加迪沙的王二牛有关?还有这个——”她顿了顿,声音里满是激动,“我们找到一本用桑皮纸写的航海日志,虽然大部分字迹模糊,但能辨认出‘亚丁港’‘木骨都束’‘遇风暴’的字样,这可能是‘长宁号’最后的航行记录!”
程远握紧手机,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保护好现场!我和林珊、海峰立刻动身去马林迪,记住,不要移动任何文物,尤其是航海日志,一定要做好防潮处理!”挂了电话,他转身对林珊说:“‘长宁号’找到了,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郑和船队补给船,要是能解读出航海日志,就能填补‘清和号’永乐十三年后的航行空白,对申遗太重要了!”
郑海峰很快就准备好了设备和物资,三人当天下午就登上了飞往肯尼亚的飞机。飞机穿越红海时,林珊靠在程远肩上,翻看着《郑和出使水程》的复印件:“你看这里,永乐十三年‘清和号’‘长宁号’从亚丁港出发,计划前往木骨都束,然后返回泉州。日志里提到‘长宁号’载有淡水和粮食,要是‘长宁号’失事,‘清和号’的补给肯定会受影响,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清和号’后来推迟了返回时间。”
程远点点头,指尖划过“遇风暴”的批注:“马林迪港附近海域有暗礁,加上印度洋的季风,‘长宁号’很可能是遇到风暴后触礁沉没的。这次的航海日志要是能完整解读,说不定能知道‘清和号’后续的补给情况,甚至能找到更多船员的下落。”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三人终于抵达马林迪港。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早已在码头等候,两人脸上满是疲惫,眼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程队,珊姐,海峰哥!”欧阳宗明迎上来,递过一张水下照片,“这是沉船的俯视图,船体保存得很完整,桅杆虽然断了,但龙骨和肋骨都没受损,我们已经用浮标圈出了遗址范围,还安排了24小时巡逻。”
方美怿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航海日志的高清照片:“我们用光谱仪分析了桑皮纸的成分,确定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工艺,现在正在用红外扫描技术还原模糊的字迹。目前能确定的是,日志的主人是‘长宁号’的船长,姓赵,日志里提到‘清和号’在木骨都束补充了象牙和香料,还救了几个当地遇险的渔民,然后两船约定在马林迪港汇合,结果‘长宁号’在途中遇到了强风暴。”
第二天清晨,程远和郑海峰穿上潜水服,潜入沉船遗址。阳光透过海水,在船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郑海峰用水下摄像机仔细拍摄着每一处细节,程远则用手电筒照亮船舱内部——里面散落着陶罐、木桶和渔具,一个青花瓷碗静静地躺在骸骨旁,碗底的“王”字清晰可见。“这个碗的纹饰和摩加迪沙发现的王二牛的碗一致,”程远通过对讲机对水面上的林珊说,“说不定这个船员是王二牛的同乡,甚至是亲戚,他们一起随船队来到东非,却都没能回去。”
回到水面后,林珊拿着水下照片,对众人说:“我联系了国内的体质人类学专家,他们会尽快赶来,通过DNA比对,确定骸骨和王二牛的关系。另外,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也会过来,帮助修复航海日志,争取尽快解读出完整内容。”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沉船周围展开系统性发掘。在“长宁号”的货舱里,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里面还残留着粮食的痕迹,经检测是明代的水稻和小麦,与摩加迪沙稻田遗址的水稻品种一致;在船长室里,找到了一个铜制的罗盘,指针虽然生锈,但依然能辨认出刻度,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明代航海罗盘,对研究郑和船队的导航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