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心里满是欣慰——他们做考古,不仅是为了研究历史,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这段历史。
中午休息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找到程远。“程先生,”专家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赞赏,“你们的特展太精彩了!五种船型的文物相互印证,还有古籍记载和VR体验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辉煌。我们想邀请你们把这个特展带到联合国总部去,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段伟大的历史!”
程远愣住了,随即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谢谢您的认可,”他激动地说,“我们很乐意把特展带到联合国总部,让更多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了解中国的海洋文明。”
特展开展的一个月里,泉州博物馆每天都人满为患。无数观众在文物前驻足,听着队员们讲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着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辉煌。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则每天都在展厅里忙碌,一会儿给观众讲解,一会儿接受媒体采访,虽然累,却觉得无比充实。
特展结束那天,陈馆长在博物馆的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庆功宴。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酒杯,分享着这一个月的收获和感动。
“我采访了一个老爷爷,”林珊笑着说,“他说他爷爷当年是泉州港的船工,听爷爷说过郑和船队出发时的盛况。这次看到我们的特展,他说终于圆了爷爷的心愿。”
郑海峰也说:“安保组这一个月没白忙,不仅没出任何差错,还帮观众找回了好几件遗失的物品。有个小朋友把玩具车落在展厅,我们帮他找回来时,他还说要向我们学习,以后也当考古学家。”
程远举起酒杯,看着眼前的队员们,眼里满是感慨:“这一年多的时间,从‘安济号’到马船,从南海的惊涛骇浪到特展的成功,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谢谢大家,是你们的坚持和付出,让这段历史重新绽放光芒。”
众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像一曲属于他们的考古赞歌。
庆功宴结束后,程远、林珊和郑海峰沿着泉州港的海岸线散步。夜色中的泉州港灯火通明,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鸣笛声在海面上回荡。
“接下来,我们去南京宝船厂遗址吧,”程远突然说,“之前林珊联系的那边,说找到了一些疑似李三团队的工匠档案,我们去看看,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林珊和郑海峰相视一笑,用力点头。“好!”林珊说,“我已经把马船的考古资料整理好了,到了南京,我们可以和宝船厂遗址的专家一起研究,说不定能还原李三团队的造船工艺。”
郑海峰也兴奋地说:“我还想看看宝船厂的船台遗址,看看当年李三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建造出这么伟大的船只的!”
程远看着远处的海平面,眼里闪着光。他知道,南京宝船厂遗址的探索,又将是一段新的考古之旅,或许会遇到新的挑战,但他相信,只要他们三人一起,只要所有队员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几天后,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带着部分队员,踏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火车缓缓驶出泉州站,程远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里满是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南京宝船厂遗址里那些古老的船台,看到了李三团队留下的工匠档案,看到了更多等待他们去发掘的历史秘密。
火车行驶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抵达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的专家早已在车站等候,见到程远等人,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程队长,欢迎你们!”专家握着程远的手,“我们在整理清代的《宝船厂志》抄本时,发现了几页关于李三的记载,说不定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
程远激动地说:“太感谢您了!我们这次来,就是想深入研究李三团队的造船工艺,还原当年郑和船队的建造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在宝船厂遗址公园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船台遗址、工匠居住遗址,还查阅了新发现的《宝船厂志》抄本。在抄本里,他们找到了关于李三的详细记载:“李三,江南苏州人,永乐三年入宝船厂,善造船体结构,凡其所造之船,坚不可摧。永乐六年,奉命督造‘清和号’宝船、战座船甲;永乐八年,督造水船丙、马船乙……”
“原来李三不仅是工匠,还是督造官!”林珊兴奋地说,“抄本里还记载了他的造船工艺,说他改进了榫卯结构,让船体更坚固,还发明了一种新的防腐涂层,用桐油、朱砂和糯米汁混合,能让船板在海水中保存更久。”
程远看着抄本里的记载,手指轻轻划过字迹,仿佛能看到李三在船台上指挥工匠造船的场景。“这太重要了!”他说,“有了这些记载,我们就能还原李三团队的造船工艺,进一步研究郑和船队的建造技术,甚至能尝试复原一艘小型的宝船模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