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快速将文物装进防水袋,朝着海面游去。刚游到一半,就看见几个人穿着黑色潜水服,举着液压钳朝着水船遗址游来——正是“海狼帮”的残党!“别让他们靠近水船!”程远大喊,带着赵哥和小陈挡在遗址前。
为首的盗墓者举着水下刀,朝着程远扑来。程远侧身躲开,潜水服的肘部被礁石划破,海水瞬间灌了进来。他忍着疼痛,一把夺过对方的水下刀,反手将人按在礁石上。赵哥和小陈则配合默契,将另外两个盗墓者的氧气瓶阀门拧松,高压气泡让他们失去了平衡,只能狼狈地朝着海面游去。
海面的支援船上,郑海峰带着安保组早已做好准备,高压水枪对准快艇喷射,警笛声在海面上回荡。“海狼帮”的人见势不妙,只好驾驶快艇逃窜,很快消失在海平面的尽头。
当程远、赵哥和小陈带着文物回到船上时,队员们早已在甲板上等候。郑海峰冲过来,一把抱住程远:“太好了!你们没事!文物也安全带回来了!”
林珊接过防水袋,小心翼翼地取出航海日志,用软布擦掉上面的海水:“这本日志太重要了!它不仅印证了水船的补给功能,还把‘清和号’、战座船和水船的航线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对水船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在下层甲板的储物舱里,队员们清理出了两百多个完整的铜制淡水桶,每个桶都刻着“永乐八年造”的字样,与程远最初发现的水桶一致;在中层甲板的船员居住舱里,发现了十几件船员的生活用品,包括陶碗、木勺和蓑衣,陶碗的底部印着“大明水师”的字样;在顶层甲板的了望台上,找到了一个铜制的望远镜,镜片虽然已经模糊,但镜身上的刻字“工部造”依旧清晰,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郑和船队使用望远镜的实物证据。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水船的货舱里,考古队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淡水净化设备——包括过滤泥沙的陶管、去除异味的木炭桶和储存清水的陶瓮。这些设备的结构与《农政全书》里记载的“淡水净化法”完全一致,证明明代的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些净化设备太先进了!”林珊拿着一个陶管,激动地对程远和郑海峰说,“你看这个陶管的内壁,有很多细小的孔洞,能过滤掉海水中的泥沙;旁边的木炭桶里装的是沉香木,不仅能去除异味,还能让水带有淡淡的香气。这说明当年的船员不仅能储存淡水,还能对淡水进行净化,保证远航时的饮水安全!”
郑海峰则对望远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镜身上的刻字:“这个望远镜的工艺,和欧洲同时期的望远镜完全不同,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天工开物》里记载过明代的‘千里镜’,说它‘能观百丈之外’,这个望远镜很可能就是‘千里镜’的实物!”
程远看着这些文物,心里满是感慨。从“清和号”宝船到战座船,再到如今的水船,他们已经找到了郑和船队四种关键船型的实物证据,每一种船型都有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我们现在有了宝船、粮船、战座船、水船的实物证据,”程远说,“接下来,只要找到马船,就能还原郑和船队‘宝船、马船、粮船、战座船、水船’的完整体系,让这段辉煌的历史以最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林珊点点头,拿出一张新的海图:“根据《瀛涯胜览》的记载,马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专运马匹和货物’,主要航行在满刺加至古里国的海域。我已经在海图上标注了几个疑似马船遗址的区域,都是当年郑和船队运输马匹的必经之路,说不定能找到马船上特有的马槽和马蹄铁。”
郑海峰兴奋地说:“那我们明天就出发!争取早日找到马船,完成郑和船队的拼图!”
程远看着两人充满期待的眼神,心里也燃起了斗志。他知道,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考古之路还很长,南海之下还有无数的历史遗迹等着他们去发现,还有无数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
当天晚上,“探海号”的甲板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宴。队员们围着篝火,手里拿着啤酒,分享着发掘水船的喜悦。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坐在甲板的角落,手里捧着从水船遗址带回的文物——程远拿着那个刻有“李”字的铜瓢,林珊捧着航海日志,郑海峰则拿着那架铜制望远镜。
“你说,当年驾驶这艘水船的船员,会不会想到六百年后,我们会找到他们的船,看到他们留下的日志?”林珊轻声问道,篝火的光芒在她脸上跳跃,映得她的眼睛格外明亮。
郑海峰点点头,笑着说:“肯定想不到。但他们留下的这些文物,却让我们能穿越六百年的时光,感受到他们当年的航海生活。这就是考古的意义,对吧?”
程远看着手中的铜瓢,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李”字,突然想起了“清和号”船首柱上的“李三”刻字,战座船建造图谱上的签名,还有这个铜瓢上的“李”字。这些痕迹,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将六百年前的工匠团队和现在的考古队连接在一起。“我们不仅是在发掘文物,”程远轻声说,“更是在守护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传承一份跨越时空的文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