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在甘泉礁海域锚定的清晨,程远是被甲板上的喧闹声惊醒的。他揉着眼睛走出船舱,刚好看见朝阳从海平面跃起,将海水染成一片金红,队员们正围着声呐控制台欢呼——昨夜调整参数后,声呐清晰扫出了沉船的完整轮廓,长度约四十五米、宽度十八米,与《西洋番国志》“水船长一十五丈,阔六丈”的记载分毫不差,且船体周围密集的圆柱状反射点,正是水船特有的铜制淡水桶信号。
“程队!你看这数据!”郑海峰举着声呐报告跑过来,运动鞋踩在甲板的露水洼里,溅起细碎的水花,“淡水桶的数量至少有三百个,按每个桶储水十石算,这艘船能装三千石淡水,刚好够宝船船队千人饮用一个月,和《海语》里‘水船载淡水三千石,随宝船远航’的记载完全对得上!”
程远接过报告,指尖划过纸上的沉船轮廓图,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他抬头望向甘泉礁的方向,礁石在晨光中露出灰褐色的顶端,像一头沉眠的巨兽。“准备下潜设备,”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林珊,你把水船相关的文献整理成速查手册,我们在水下需要随时核对;郑海峰,你带安保组在礁盘外围巡逻,防止‘海狼帮’残余势力再来捣乱;老周,你负责水下摄影,务必记录下每一个关键细节;赵哥、小陈,你们跟我一组,负责清理船体表面的泥沙。”
林珊抱着一摞古籍复印件走过来,额前的碎发被海风拂起:“我把《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里关于水船的记载都标出来了,尤其是‘水船设三层储水桶,每层百桶,桶身刻“官用”二字’这段,咱们在水下重点找这个标识。”她将一本装订好的速查手册递到程远手里,封面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对了,我还查了南京宝船厂遗址的档案,水船的淡水桶多采用青铜铸造,桶底会刻制造年份,说不定能找到和‘清和号’同期的证据。”
上午九点,海水能见度达到最佳。程远、赵哥、小陈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依次跳入海中。甘泉礁海域的海水格外清澈,阳光穿透水面,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成群的蝴蝶鱼从身边游过,彩色的鱼鳞在光线下闪着细碎的光芒。下潜到三十米深时,一艘巨大的木质沉船赫然出现在眼前——船体虽有部分被珊瑚礁包裹,却依旧能看出规整的三层结构,每层甲板上都整齐排列着铜制淡水桶,桶身的“官用”二字在潜水灯的照射下清晰可见。
“是水船!真的是水船!”程远通过通讯器大喊,声音因兴奋有些发颤。他游到最下层甲板,用潜水刀小心地刮掉一个淡水桶上的珊瑚,桶底的刻字显露出来:“永乐八年,南京宝船厂造”。“和‘清和号’、战座船的建造年份一致!”他激动地将潜水灯对准刻字,“这说明这艘水船和我们之前发现的宝船、战座船,都是同一批为郑和下西洋建造的船只!”
赵哥则在中层甲板发现了一块残破的木质牌匾,牌匾上“水船丙”三个字依稀可辨,字体与粮船、战座船的船牌风格完全相同。“看来郑和船队的水船也有编号,”赵哥通过通讯器说,“‘丙’字说明至少还有‘甲’‘乙’两艘水船,说不定以后还能找到它们的遗址。”
小陈在顶层甲板的驾驶舱里,找到了一本用防水油布包裹的航海日志。日志的封面已经腐朽,但内页的字迹依旧清晰,上面详细记录了水船的补给路线:“永乐八年十月,随‘清和号’至甘泉礁,补充淡水三千石;十一月,至满刺加,为战座船甲补给淡水五百石”。日志的最后一页,还画着一幅简易的航线图,标注着“下一站:古里国”,与《郑和航海图》里的路线完全吻合。
就在三人忙着记录时,程远的潜水灯扫过驾驶舱的角落,发现了一个铜制的水瓢。水瓢的手柄上刻着一个“李”字,边缘还有磨损的痕迹,显然是船员日常使用的工具。“这个‘李’字……”程远突然想起战座船建造图谱上的签名,“会不会和李三有关?”他将水瓢捧起来,仔细观察手柄上的刻痕,发现与战座船图谱上“李三”的签名笔迹有几分相似,“说不定这是李三团队的工匠留下的标记!”
林珊在海面的支援船上,通过水下摄像头看到了这一幕,立刻查阅速查手册:“《南京宝船厂志》里记载,李三带领的工匠团队负责建造宝船、战座船和水船,很多工匠会在自己制作的工具上刻下姓氏,这个‘李’字很可能就是李三团队的工匠留下的!”
正当众人沉浸在新发现的喜悦中时,程远的通讯器突然传来郑海峰急促的声音:“程队!注意警戒!礁盘东侧发现两艘不明快艇,船上的人拿着潜水装备,像是‘海狼帮’的人!”
程远的心猛地一沉——“海狼帮”的余党竟然还没放弃!他立刻对赵哥和小陈说:“我们先把航海日志、水瓢和牌匾带回船上,剩下的文物等安保组控制住局面再清理!动作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