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看着阳光下的粮囤和陶瓮,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那天在海底的生死瞬间,想起林珊递来的备用氧气罩,想起郑海峰嘶哑的喊声,这些画面和古籍里的文字交织在一起,成了最鲜活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去寻找战座船吧,”他突然说,眼里闪着明亮的光,“《西洋记》里说战座船‘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八尺,专司护航’,咱们有了粮船的经验,肯定能找到——到时候,就能把郑和船队的‘宝船-粮船-战座船’体系拼完整了!”
林珊和郑海峰相视一笑,用力点头。海风拂过甲板,带着海水的咸腥味,远处的海鸥掠过湛蓝的海面,发出清脆的鸣叫。程远知道,这次死里逃生,让他更清楚地明白自己守护的是什么——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古籍里那些“置死生于度外”的船员,是六百年前劈波斩浪的航海传奇。
“探海号”在粮船遗址锚定的第五天,阳光终于穿透了南海的云层。程远坐在轮椅上,看着队员们将货仓里最后一批文物吊上甲板——其中一个半人高的陶瓮格外引人注目,瓮口缠着的麻布虽已碳化,却依旧能看出当年捆扎的绳结,瓮身还残留着几处模糊的朱漆印记,隐约能辨认出“酒”字。
“这就是‘豢豕酿酒其中’的实证!”郑海峰蹲在陶瓮旁,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瓮口的泥沙,“实验室刚发来初步检测报告,瓮底残留的液体里检测出了酒精度,还有谷物发酵的痕迹,和《岭外代答》里的记载完全对得上!”
林珊拿着《海语》的复印件走过来,指尖划过“官治大泊一艘,军民千人”的句子,眼里满是兴奋:“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货仓的木壁上发现了刻痕——是船员记录的补给次数,‘永乐八年七月,补给清和号谷物五百石;八月,补给战座船三百石’,这就把粮船、宝船、战座船的航线关联起来了!”
程远的目光落在陶瓮旁的一块木板上,木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是船员的日常记录:“今日海风大,不可行船,煮酒三坛,与众人分饮”。他伸手摸了摸刻痕,指尖能感受到工匠当年凿刻的力度,仿佛能看到六百年前,船员们围坐在陶瓮旁,就着海风饮酒的场景。“这才是最鲜活的历史,”程远轻声说,“不是冰冷的文字,是有温度的生活。”
就在这时,了望台的队员突然大喊:“程队!远处有艘科考船朝我们驶来,挂着马来西亚的国旗!”
程远立刻让郑海峰推他去驾驶舱。望远镜里,一艘白色的科考船正缓缓靠近,船舷上印着“马来西亚海洋考古研究所”的字样。“是阿卜杜勒馆长!”林珊突然认出了船头的身影,“上次在满刺加博物馆,他说要带团队来南海考察,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科考船靠岸后,阿卜杜勒带着两名研究员登上“探海号”。当他们看到甲板上的陶瓮和粮船构件时,眼睛都亮了。阿卜杜勒指着陶瓮,用流利的中文说:“我们在满刺加古城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的陶瓮,一直不知道用途,现在终于明白了!这证明郑和船队的粮船,确实在满刺加进行过补给!”
他从包里掏出一本画册,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是一块刻有中文“粮”字的陶罐残片,“这个残片和你们的陶瓮属于同一批次,都是永乐年间的官窑制品,这说明郑和船队的物资供应,是从国内统一调配的。”
接下来的两天,中马两国的考古人员一起对两船文物进行整理。程远发现,粮船的船板工艺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完全一致,都是采用“三重板”结构,外层还涂有桐油和朱砂的混合物;郑海峰则通过木材检测,确认粮船的楠木与马六甲海峡附近发现的明代沉船木材来源相同,进一步印证了粮船的航线。
离别那天,阿卜杜勒送给程远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从马六甲海底打捞的明代铜铃,铃身上刻着“清和号”三个字。“这是去年我们在宝船遗址附近发现的,”阿卜杜勒握着程远的手,“现在交给你们,希望能帮助你们还原‘清和号’的完整故事。”
程远接过铜铃,轻轻晃动,清脆的铃声在甲板上回荡,仿佛穿越六百年的时光,诉说着粮船与宝船并肩航行的岁月。他突然想起《岭外代答》里“帆若垂天云”的描述,想起粮船货仓里的陶瓮和刻痕,这些碎片终于拼凑出了郑和船队的后勤图景——不是孤立的船只,是相互支撑的整体。
“探海号”返航的前一天,程远终于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他走到甲板边缘,看着远处的粮船遗址,林珊和郑海峰走到他身边。“接下来,我们去寻找战座船吧,”程远的声音里满是期待,“《西洋记》里说战座船‘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八尺’,专门负责护航,肯定能在粮船航线附近找到!”
林珊点点头,拿出一张新的海图:“我已经标注了几个疑似战座船遗址的区域,都在当年郑和船队抗击海盗的海域,说不定能找到战座船上特有的铁炮或者盾牌。”
郑海峰也笑着说:“等找到战座船,我们就把宝船、粮船、战座船的文物放在一起展览,让观众们看看郑和船队的体系有多完善,也让他们知道,《岭外代答》里的记载不是传说!”
程远看着他们,心里满是温暖。从最初发现“安济号”的紧张,到这次粮船遗址的死里逃生;从与“海狼帮”的周旋,到与国外考古团队的合作,这一路的经历,让他更加明白考古的意义——不仅是发掘文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被人记住。
第二天清晨,“探海号”缓缓驶离粮船遗址。程远站在船首,手里握着阿卜杜勒送的铜铃和粮船的陶瓮碎片,目光望向远方的海平面。阳光洒在甲板上,照亮了满船的文物,也照亮了三人坚定的身影。
海风拂过,带着海水的咸腥味,仿佛在召唤着新的冒险。程远知道,他们的旅程还没有结束,南海之下,还有无数的历史遗迹等着他们去唤醒,还有无数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而他,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考古事业的热爱,继续在这片大海上航行。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