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满刺加海域的夜空格外晴朗,星星像钻石一样镶嵌在天幕上。程远、郑海峰和林珊坐在“探海号”的甲板上,手里拿着从马船遗址找到的青铜马槽残片,看着远处的海平面。海风拂过,带着淡淡的海水气息,远处的渔船灯火闪烁,像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航灯。
“你说,郑和当年率领船队经过这里时,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在甲板上看星星?”林珊轻声问道,手里的马槽残片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郑海峰点点头,笑着说:“肯定会的。他说不定还会和船员们一起,检查马船上的马匹,看看马料够不够,淡水够不够。就像我们现在,每天检查‘清和号’和马船的遗址,生怕有一点损坏。”
程远看着两人,心里满是感慨。从“安济号”到“清和号”,再到如今的马船,他们在南海奔波了两年多,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却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这些沉在海底的船只,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国海洋文明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承载着他们这些考古者的责任和热爱。
“等马船的发掘工作结束,我们就去寻找战座船!”程远突然说,眼里闪着光,“《西洋记》里记载战座船‘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八尺,专司作战’,咱们有了宝船和马船的发掘经验,肯定能找到战座船遗址!到时候,我们就能把郑和船队的五种船型全部发掘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六百年前的中国,有多强大!”
郑海峰和林珊相视一笑,用力点头。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为三人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银辉。程远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片辽阔的海洋之下,还有无数的历史遗迹等着他们去发现,还有无数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而他们,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彼此的信任,继续在考古的道路上前行,让那些沉睡在海底的辉煌,重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让全世界都记住,中国的海洋文明,曾经如此璀璨,如此伟大。
“探海号”在满刺加海域锚定的第七天,终于完成了马船遗址的初步发掘。当最后一箱文物——包括完整的青铜马槽、《马船航行日志》和一块刻有“永乐六年马船乙”的龙骨残片——被吊上甲板时,整个考古队都沸腾了。郑海峰抱着那块龙骨残片,兴奋得在甲板上转圈,腿上的旧伤似乎都忘了疼:“你看这龙骨的弧度,和《西洋记》里‘马船龙骨呈弧形,以适海浪’的记载完全一样!咱们这趟没白来!”
程远笑着递给他一瓶水:“别光顾着高兴,赶紧把文物登记入库。陈馆长刚才发消息,说国内的‘郑和船队五种船型特展’下个月就要开展,让我们尽快把马船的文物送回去,和‘清和号’‘安济号’‘裕丰号’‘甘润号’的文物凑齐,给观众一个完整的船队图景。”
林珊则蹲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整理《马船航行日志》。日志的封面已经有些破损,但内页的字迹依旧清晰,其中一页详细记录了马船为宝船补给马匹的场景:“永乐六年八月,于满刺加港为‘清和号’补给战马二十匹,每匹配马料五石、淡水十桶”。她指着这行文字,对程远说:“这就把马船和‘清和号’的关联彻底坐实了!当年郑和船队的后勤体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密。”
就在众人忙着整理文物时,了望台的队员突然大喊:“程队!远处有艘渔船朝我们驶来,船上好像挂着当地博物馆的旗帜!”
程远立刻拿起望远镜——那是一艘木质渔船,船舷上刷着“满刺加海洋博物馆”的字样,船头站着几个穿着白衬衫的人,正挥手向“探海号”示意。“是当地博物馆的人,”程远放下望远镜,“之前联系过他们,想借一些满刺加遗址的出土文物做对比研究,没想到他们亲自来了。”
渔船靠岸后,满刺加海洋博物馆的馆长阿卜杜勒带着两名研究员登上“探海号”。当他们看到甲板上陈列的马船文物时,眼睛都亮了。阿卜杜勒指着青铜马槽,激动地用中文说:“我们在满刺加古城遗址里,也发现过类似的马槽残片,一直不知道是哪类船只的,现在终于对上了!”他从包里掏出一本画册,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是一块刻有中文“马料”二字的陶罐残片,“这个陶罐,应该就是马船上装马料用的!”
程远接过画册,仔细对比着陶罐残片和马船遗址出土的马料袋,果然在袋口发现了相同的绳结样式:“太感谢了!有了这个证据,我们就能证明马船当年确实在满刺加进行过补给,进一步还原郑和船队的航线网络。”
接下来的两天,中满两国的考古人员一起对马船文物和满刺加遗址的出土物进行对比研究。林珊发现,马船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与满刺加遗址发现的永乐青花瓷属于同一批次;郑海峰则通过木材检测,确认马船的楠木与南京宝船厂遗址的木材来源一致。这些发现,让郑和船队与满刺加的文化交流证据链变得更加完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