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结束后的第三天,程远、郑海峰和林珊就接到了陈馆长的通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团队将在一个月后抵达中国,先考察南京宝船厂遗址,再随“探海号”前往南海,实地查看“清和号”遗址。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让整个考古队都沸腾起来。
“必须在专家来之前,完成‘清和号’核心区域的初步清理!”程远站在“探海号”的会议室里,面前的白板上贴满了“清和号”的声呐图和发掘规划,“郑海峰,你的腿刚好,负责陆上协调,联系国内的木材保护专家,把‘清和号’的船板样本送过去做成分分析;林珊,你牵头整理‘清和号’的所有资料,包括铭文拓片、船板工艺、桅杆尺寸,做成中英双语的报告,方便专家查阅;我带水下组先下去,重点清理船尾的铭文区和船舱入口,争取找到更多能印证宝船尺度的证据。”
郑海峰虽然还拄着拐杖,却依旧干劲十足:“放心!木材保护专家我已经联系好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李教授下周就会来接样本,他研究明代楠木三十年,肯定能从船板里找出更多关于宝船建造的细节。对了,我还托人查了《明实录》里关于宝船建造的记载,里面提到‘永乐六年,造宝船六十三艘,用料皆取楠木、铁梨木,工部派百工督造’,这和‘清和号’的桅杆材质完全吻合!”
林珊也拿出了初步整理的资料册,封面上印着“清和号宝船遗址发掘报告(第一阶段)”,里面不仅有高清的文物照片,还有详细的尺寸标注和文献对比:“我把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里关于宝船的记载都整理出来了,还附了泉州宋船、南京宝船厂遗址的参数对比表,专家一看就能明白‘清和号’在郑和船队里的地位。对了,我还发现‘清和号’的船舱间距和《西洋记》里记载的‘宝船十三舱’完全一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证据!”
一周后,“探海号”再次驶抵“清和号”遗址海域。程远带着水下组潜入海中时,发现遗址的泥沙比上次更少了——渔政部门在这期间派了清理船,用低压水枪冲洗了遗址表面的浮泥,让船体的更多细节显露出来。
潜水灯的光柱扫过船尾,之前发现的青石碑旁边,又露出了一块更小的石碑,上面刻着“九桅十二帆,载粮五千石,淡水三千桶”——这正是《西洋记》里记载的宝船载重标准!程远激动地用相机拍下石碑,手指触碰石碑表面时,能清晰感觉到刻字的力度,那些笔画深浅不一,显然是工匠用錾子一笔一划凿出来的,带着手工劳作的温度。
“程队!船舱入口找到了!”水下组的赵哥突然发来信号。程远立刻游过去,只见船体中部有一个宽约两米的舱门,门楣上刻着“货舱甲”三个字,舱门旁边还残留着一根断裂的铜制门闩,门闩上的花纹依旧清晰。程远用潜水刀小心地撬开舱门,里面漆黑一片,潜水灯的光柱照进去,竟露出了一堆堆叠放整齐的陶瓷碎片——这些碎片的样式和泉州湾宋船出土的青花瓷相似,却更为精美,瓷片底部还刻着“永乐年制”的款识。
“是官窑瓷!”程远的心脏狂跳起来,这些瓷器显然是宝船出使时携带的赏赐品,而货舱的尺寸——宽约五米,长约二十米,高约三米——刚好能容纳“载粮五千石”的记载。他让队员们小心地采集瓷片样本,自己则继续往舱内探查,在货舱的角落,竟发现了一根残留的木尺——木尺上刻着清晰的刻度,每一寸都与明代营造尺的标准完全一致,而木尺的长度,刚好是一丈!
“找到宝船用的木尺了!”程远通过通讯器大喊,手里紧紧攥着木尺,仿佛握住了打开宝船尺度之谜的钥匙。这把木尺的发现,彻底推翻了“史料记载颠倒长宽”的质疑——用这把木尺测量,“清和号”的长度正好是四十四丈四尺,宽度十八丈,与马欢的记载分毫不差。
当程远带着木尺和瓷片样本浮出水面时,郑海峰和林珊早已在甲板上等候。看到程远手里的木尺,郑海峰激动得扔掉拐杖,一瘸一拐地跑过来:“这就是宝船工匠用的尺子?快让我看看!”
林珊接过木尺,小心翼翼地用软布擦拭掉上面的泥沙,木尺上的刻度立刻清晰起来:“一寸、二寸……一丈!刚好是明代的一丈!用这把尺子测量‘清和号’的尺寸,和马欢的记载完全吻合,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考古队忙得脚不沾地。林珊带着木尺样本去了南京博物院,和馆藏的明代官用木尺对比,确认了这把木尺就是宝船建造时使用的标准尺;郑海峰则配合木材保护专家,对“清和号”的船板进行了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船板的砍伐时间正是永乐五年——与“清和号”永乐六年建造的记载完全一致;程远则带领水下组,继续清理“清和号”的货舱,又发现了几枚刻有“工部造”字样的铜钉和一段残留的帆绳,帆绳的编织工艺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的“宝船帆绳”完全相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