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和号’!郑和的旗舰!”程远激动得声音发颤,他用潜水刀小心地刮掉石碑上的泥沙,更多的文字显露出来:“永乐六年,造于南京宝船厂,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九桅十二帆,载官兵三百有奇……”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六百年前的历史之门,也彻底印证了马欢的记载。
就在程远准备拍下石碑全貌时,通讯器里突然传来林珊带着哭腔的声音:“程远!郑海峰他……他为了阻止盗墓者登船,被水下刀刺伤了!现在血流不止,医护人员正在紧急处理!”
程远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潜水灯差点从手里滑落。他立刻对赵哥和小陈说:“把盗墓者捆好,拖回船上,我先上去看看郑海峰!”不等两人回应,他已经朝着水面快速上浮。
刚浮出水面,程远就看见郑海峰躺在甲板上,左腿的潜水服被鲜血染成了暗红色,医护人员正在用止血带紧紧勒住他的大腿,止血棉已经换了好几块。林珊蹲在旁边,脸上满是泪痕,手里还紧紧攥着郑海峰掉落的潜水刀,刀身上的血迹已经凝固成了暗红色。“郑海峰!”程远爬上岸,扑到郑海峰身边,声音带着哽咽,“怎么样?伤到哪里了?”
郑海峰的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干裂,却还是咧嘴笑了笑,用尽力气抓住程远的手:“别……别担心……我没事……遗址……找到宝船了吗?”
“找到了!是‘清和号’!石碑上刻着它的尺度,四十四丈四尺,和马欢的记载一模一样!”程远握紧他的手,“你再坚持一下,渔政的船已经在路上了,马上就到!”
郑海峰缓缓点头,眼睛慢慢闭上,呼吸变得越来越微弱。医护人员立刻开始心肺复苏,按压他的胸口时,能清晰看到他身体的轻微起伏。程远和林珊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阳光依旧刺眼,可两人却觉得浑身冰凉,仿佛坠入了冰窖。甲板上只剩下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还有医护人员急促的呼喊:“醒醒!郑海峰!醒醒!”
不知过了多久,郑海峰的胸口突然剧烈起伏了一下,猛地咳出一口血,缓缓睁开了眼睛。“水……”他虚弱地说,声音细若蚊蝇。林珊立刻拧开一瓶矿泉水,小心翼翼地喂他喝了几口。医护人员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脱离危险了,幸好伤口没有伤到动脉,只是失血过多,等送到医院输血就没事了。”
程远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走到船舷边,看着远处海平面上渐渐出现的渔政船警灯,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信念——一定要保护好“清和号”遗址,一定要让那些质疑宝船尺度的学者亲眼看看,六百年前的中国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造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接下来的三天,“探海号”在渔政船的保护下,对“清和号”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在船尾的青石碑旁,程远他们清理出一根长达14米的桅杆残件,材质是南京宝船厂特有的金丝楠木,木质坚硬,纹理清晰,表面还残留着固定帆绳的铜制滑轮;在船体中部的舱室里,发现了一块厚达34厘米的船底板,与学者推算的“宝船底板厚度”完全一致,而且船板的年轮显示,这棵楠木生长了至少五百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良材”;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船舵的位置,出土了一个直径约1.5米的铁犁木舵杆残件,虽然只剩下一小段,但根据泉州宋船舵杆与船体的比例推算,完整的舵杆长度应在11米以上,与南京下关出土的宝船舵杆残件尺寸完全吻合。
林珊则在实验室里忙碌着,她用显微镜观察船板的横截面,发现三层船板之间不仅用铁钩钉连接,还填充了麻丝、竹茹和桐油灰的混合物,这种“捻缝”工艺能有效防止海水渗入,同时增强船板的粘结力。“你看这个捻合物的成分,”林珊指着显微镜下的样本,对程远说,“麻丝提供韧性,竹茹增加强度,桐油灰防水,和《天工开物》里记载的‘船用灰’配方一模一样。而且三层船板的纹理方向不同,外层顺纹抗冲击,中层斜纹抗弯曲,内层横纹抗撕裂,古代工匠早就考虑到了船体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这种设计比现代的复合板材还要科学。”
郑海峰的伤势渐渐好转,他拄着拐杖,每天都会去实验室看看发掘出的文物。当他看到那块刻着“四十四丈四尺”的青石碑拓片时,激动得手都在抖:“太好了!有了这些实物证据,看那些学者还怎么质疑!下次研讨会,咱们把石碑拓片、船板样本、桅杆残件都带去,让他们亲眼看看,马欢没有说谎,明代工匠也没有吹牛!”
程远笑着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海面上。夕阳正缓缓沉入海平面,将海水染成一片橘红色,“清和号”遗址就在下方的海底,静静地卧在泥沙中,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前的辉煌。他想起马欢在《瀛涯胜览》里写的“舟楫之雄壮,盖古所未有”,想起巩珍笔下“巨无与敌”的宝船,想起那些为了航海事业付出生命的船员——他们的故事,终于通过这些文物,重新回到了世人眼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