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峰趴在桌子上,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着资料,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批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郑和船队能远航三年不泊岸——完善的后勤体系和严格的管理规范,是他们成功的关键。要是能找到马船,咱们就能还原郑和船队‘宝船、战座船、粮船、水船、马船’五种船型的完整编制了!”
航行到第三天下午,林珊突然从实验室里跑出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喜:“程远!郑海峰!渔政传来好消息了!‘海狼帮’的仓库已经被彻底清查,共追回文物三百二十六件,其中有一件宋代的青花梅瓶,还有咱们在‘安济号’丢失的青铜炮零件!国际刑警还抓住了‘海狼帮’的帮主,据说他手里还藏着十几本明代的航海日志,现在已经被没收,准备送回国内的博物馆!”
“太好了!”郑海峰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差点忘了腿上的伤,疼得他龇牙咧嘴,却依旧笑得开心,“这些文物终于能回家了!等特展的时候,咱们把‘安济号’的青铜炮零件拼起来,再配上‘裕丰号’的《船用粮簿》和‘甘润号’的淡水桶,让观众们直观地看看当年郑和船队的武器、粮食和淡水补给体系有多完善!”
程远也松了口气,之前一直担心“海狼帮”会报复,现在终于可以彻底放心了。他看着林珊兴奋的样子,突然想起在“裕丰号”暗舱里的场景——当时一个盗墓者举着液压钳朝林珊砸过去,幸好郑海峰及时冲上去挡在她前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郑和船队的五种船型一样,缺一不可。
返航的第五天,“探海号”终于抵达泉州港。港口早已聚集了不少记者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红色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探海号’考古队凯旋”,远远就能看见陈馆长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带着一群人在码头等候。看到程远他们走下船,陈馆长立刻迎了上来,紧紧握住程远的手:“辛苦你们了!这次‘安济号’和‘裕丰号’的发现,可是填补了郑和船队后勤体系研究的空白啊!国内的考古界都在等着你们的成果呢!”
“陈馆长,这是‘裕丰号’的《船用粮簿》原件、‘甘润号’的淡水桶铭文拓片,还有这本‘船医日志’。”程远小心翼翼地将装着文物的恒温箱递给陈馆长,“这些资料能很好地印证《西洋记通俗演义》和《瀛涯胜览》的记载,对即将举办的‘郑和船队船型体系特展’应该会有很大帮助。”
陈馆长接过恒温箱,激动得手都在抖,他打开箱子,仔细看着里面的文物,嘴里不住地赞叹:“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有了这些实物证据,咱们的特展就能更全面、更生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下个月就会来中国,先去南京宝船厂遗址考察,然后再到泉州港,到时候咱们一起给他们介绍这些重要发现。”
接下来的一个月,考古队投入到紧张的特展筹备工作中。程远负责文物的摆放设计,他将“安济号”的青石碑放在展厅的入口处,石碑上“永乐五年,造二千料战座船‘安济号’”的字样格外醒目,旁边放着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船板残片,让观众一进门就能感受到郑和船队的宏伟规模;往里走,是“裕丰号”的展区,《船用粮簿》被放在恒温展柜里,旁边陈列着从“裕丰号”发掘出的谷物残粒和草药标本,展柜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粮船运粮的动画;再往里,是“甘润号”的展区,十几个铜制淡水桶整齐地排列着,桶身上的“永乐六年工部造”字样在灯光下泛着光,旁边的互动屏幕上,观众可以亲手“体验”古代船员如何清洗淡水桶、储存淡水。
林珊则负责讲解词的撰写,她将“船医日志”里的有趣故事写进讲解词,比如“船员因长期在海上航行,关节疼痛,船医用艾草热敷缓解”“有船员误食变质的粮食,腹泻不止,船医用黄连和甘草煎药,三天就治好了”,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她还特意邀请了几位中医专家,根据“船医日志”里的配方,制作了一些草药标本,放在展柜里,让观众能近距离观察这些古代航海常用的草药。
郑海峰虽然腿还没完全恢复,却也没闲着,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博物馆,帮忙整理文物、调试设备。他还为特展设计了一个VR互动环节——观众戴上VR眼镜,就能“置身”于六百年前的“裕丰号”粮船上,看到船员们如何搬运粮食、记录粮簿,还能“体验”水船船员如何汲取淡水、储存淡水,这个环节成了特展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特展开幕那天,泉州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和普通观众挤满了展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站在“安济号”的青石碑前,仔细听着程远的介绍,不时点头称赞。当他们看到“裕丰号”的《船用粮簿》时,更是忍不住惊叹:“这些细节太珍贵了!没想到六百年前的中国航海者就有如此完善的后勤管理体系,这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