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拍了拍她的手,语气坚定:“放心,我会带他回来的。”
刚潜入水中,一股异常的暗流就顺着潜水服的缝隙钻进来,带着刺骨的凉意。程远握着潜水灯往粮船方向游,光柱扫过船身时,看见几道新鲜的爆炸痕迹——盗墓者用烈性炸药炸开了货舱,舱壁的木板上还残留着黑色的硝烟,显然刚离开不久。
就在这时,他发现礁岩后面有一道阴影在移动,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水下刀。程远立刻示意赵哥和小陈分头包抄,自己则慢慢靠近阴影。那人似乎察觉到了动静,突然转身,举刀朝程远扑来——正是老鬼!他的潜水服上沾着谷物残粒,脸上还带着一道新鲜的划伤,显然在货舱里和郑海峰交过手。
程远侧身躲开,潜水灯“哐当”一声撞在礁岩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老鬼见偷袭不成,转身想逃,却被赶过来的赵哥一脚踹在腰上,当场昏了过去。程远立刻用绳索将他捆好,系在礁岩上,然后继续往水船方向搜索。
水船的舱门敞开着,里面的淡水桶倒了一地,有的已经被撞变形,桶里的泥沙中还残留着淡淡的水渍。程远的潜水灯扫过舱底,突然停在一道熟悉的身影上——郑海峰靠在舱壁上,潜水服的右腿被礁石划开一道大口子,鲜血在海水中晕开,像一朵暗红色的花。他的手里还攥着一块刻着“裕丰”二字的船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显然是在保护文物时受了伤。
“郑海峰!”程远游过去,摸了摸他的颈动脉,还有微弱的跳动。他立刻和赵哥、小陈一起,用急救包按住郑海峰的伤口,然后用绳索将他固定在浮标上,慢慢往水面拖。
当他们浮出水面时,林珊早已带着医护人员在甲板上等候,她的白色实验服上沾着海水,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看到郑海峰的那一刻,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快!送医务室!”林珊的声音发颤,她伸手想去碰郑海峰的脸,却又怕碰疼他,只能紧紧跟着担架跑。
几个小时后,医务室的门终于开了。医生走出来,松了口气:“还好送得及时,失血有点多,但没伤到动脉,右腿缝了八针,需要卧床休息两周,不能再下水了。”
程远和林珊立刻走进医务室。郑海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纸,看到他们进来,还是咧嘴笑了笑:“别担心,我没事……粮船的货舱里,我找到一本《船用粮簿》,藏在木板夹层里,还有几个完整的淡水桶,都在‘海眼三号’的收纳箱里……老鬼抓到了吗?别让他跑了,这家伙知道‘海狼帮’仓库的位置。”
林珊坐在床边,轻轻握住郑海峰的手,眼泪滴在他的手背上:“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文物和盗墓者!你要是出了事,我们怎么办?考古队不能没有你。”
郑海峰看着她的眼泪,眼神软了下来,他用没受伤的手擦了擦她的眼角:“我这不是没事嘛,以后我会注意的。对了,《船用粮簿》里记载了‘裕丰号’每次补给的粮食数量,还有船员的口粮标准,你快去看看,别让它受潮了。”
程远笑着摇摇头:“你先好好养伤,《船用粮簿》我让林珊放在恒温箱里了,等你能下床了,我们一起研究。渔政已经把老鬼带走了,他们会问出仓库的位置,那些被盗的文物很快就能追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程远和林珊轮流在医务室照顾郑海峰,同时安排队员对粮船和水船进行系统发掘。在粮船的货舱夹层里,他们找到了那本《船用粮簿》——封面是用牛皮制成的,虽然经过海水浸泡,却依旧坚韧,里面的纸张用桑皮纸制成,上面的墨字清晰可辨,详细记录了“裕丰号”从南京宝船厂出发,途经泉州、占城、古里等地的补给情况:“永乐六年五月廿三,于占城港补给大米五千石、小麦三千石;六月初十,于古里港补给豆类一千石”——与《西洋记通俗演义》里“粮船载粮二万石”的记载完全吻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粮簿最后几页还记录了船员的每日口粮标准:“军官每人每日米二斤、盐三钱;士兵每人每日米一斤半、盐二钱;工匠每人每日米一斤、盐一钱”,甚至标注了“每十日发肉一次,军官半斤、士兵三两”——这些细节,填补了郑和船队后勤保障研究的空白。
在水船的舱室里,队员们清理出一百二十三个铜制淡水桶,桶身均刻着“永乐六年工部造”的字样,桶底还有一个小小的“水”字标识。林珊对淡水桶进行了检测,发现桶壁内侧有一层特殊的釉质,经过成分分析,确认是用长石、石英和草木灰混合烧制而成,能有效防止淡水变质和铜离子渗透——这与巩珍《西洋番国志》里“水船载运,积贮仓睹,以备用度”的记载相互印证,证明了郑和船队的淡水储存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郑海峰能下床走动那天,程远和林珊推着轮椅,带他去文物舱看发掘出来的成果。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铜制淡水桶和泛黄的《船用粮簿》,郑海峰的眼里满是兴奋,他伸手摸了摸淡水桶的釉质层:“你看,这些桶的容量大概是五十升,一艘水船能装两百个,刚好能满足一千人一年的用水量——和史料里‘水船足千人一年之用’的记载完全一致!要是能找到更多水船,我们就能还原郑和船队的淡水运输网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