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宇接过照片,反复对比着航海图上的船型标注,激动地说:“如果能找到更多战座船,我们就能还原郑和船队的完整编制了!文献里说船队有宝船、马船、坐船、战船、粮船五种,‘安济号’是战船,‘清和号’是宝船,‘清远号’可能是坐船,再找到粮船和马船,整个体系就完整了!”
程远和郑海峰刚好走进来,听到了他们的对话。郑海峰放下手里的铁炮零件,笑着说:“那我们接下来就得找粮船了!我查了《瀛涯胜览》,粮船能载一万石粮食,船体应该不小,声呐应该能扫到。”
程远却皱起眉头,他想起渔政传来的消息:“盗墓者的组织还没抓到,他们既然知道‘安济号’的位置,肯定也在找其他沉船。我们得加快速度,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上次在‘清远号’遇到的暗礁,这次在‘安济号’又遇到了盗墓者,接下来的行程说不定更危险。”
林珊点点头,收起航海图:“我已经联系了陈馆长,让他派安保人员过来,预计三天后到。在这之前,我们每天只安排两组人下潜,每组不超过两小时,确保安全。”
接下来的三天,考古队一边整理“安济号”的文物,一边对周边海域进行声呐扫描。林新宇的伤渐渐好转,已经能不用拐杖走路了,每天都跟着队员们一起下潜,虽然不能长时间在水下,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发现重要线索——比如在“安济号”船头的泥沙里,找到一块刻着“永乐五年工部造”的铜牌,确认了造船的官方机构。
第三天下午,安保人员如期抵达。程远召集所有人开会,布置接下来的任务:“根据‘安济号’航海图的标注,在它西南方向二十海里处,有一个‘粮船停靠点’,我们明天一早就去探测。郑海峰,你负责安排潜水组;林珊,你准备好文物检测设备;林新宇,你整理好粮船的相关史料,我们争取一举找到粮船遗址。”
会议结束后,程远留在驾驶舱,看着海图上标注的“粮船停靠点”,心里有些不安。他总觉得,盗墓者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在知道他们要找粮船后,说不定会提前动手。郑海峰走进来,递给程远一支烟:“别想太多了,有安保人员在,不会出问题的。再说,我们有‘海眼三号’,探测速度比他们快,肯定能先找到粮船。”
程远接过烟,却没有点燃,只是放在手里摩挲着:“我担心的不是探测速度,是他们的手段。上次在‘安济号’,他们敢直接用液压钳撬文物,这次说不定会用更极端的方法,比如炸礁——要是把粮船遗址毁了,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证据了。”
郑海峰沉默了,他知道程远的担心不是多余的。盗墓者为了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之前在泉州湾,就有盗墓者用炸药炸开沉船,导致大量文物损毁。“那我们明天多派几组人,分区域探测,一旦发现盗墓者的踪迹,立刻联系渔政。”郑海峰说。
程远点点头,将烟放进烟盒:“也只能这样了。你去安排一下,让安保人员今晚轮流巡逻,重点盯紧文物舱和驾驶舱。”
第二天清晨,“探海号”缓缓驶向“粮船停靠点”。海面上风平浪静,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海面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带。林新宇站在船舷边,手里拿着《明实录》,兴奋地对程远说:“程队!《明实录》里说,永乐五年造的五十艘二千料海船里,有十艘是粮船,专门为宝船船队运粮——要是能找到,就能证明郑和船队的后勤补给体系有多完善了!”
程远笑着点头,目光却紧盯着声呐屏幕。屏幕上,蓝色的海图缓缓展开,一个个光点在上面跳动着——都是海底的礁石和沉船残骸。“海眼三号”已经下潜,正在进行初步探测,很快就会传回画面。
就在这时,声呐操作员突然大喊:“程队!发现大型木质结构信号!位置在北纬13°55′,东经109°48′,深度二十八米,船体总长约三十丈,符合粮船的尺寸!”
程远的心猛地一跳,他凑到屏幕前,看着那道熟悉的船型轮廓,激动地说:“立刻让‘海眼三号’靠近,拍清楚船体上的标识!”
几分钟后,“海眼三号”传回画面。屏幕上,一艘沉船的残骸出现在眼前,船体虽已部分腐朽,但船舱里整齐堆放的木质粮囤残件仍清晰可见,船尾的木板上,“丰裕”两个字的残痕隐约可辨——正是粮船常用的船名!
“是粮船!”林新宇激动地跳起来,差点忘了自己的伤,“程队!我们找到粮船了!‘丰裕号’!”
林珊也凑过来,看着屏幕上的粮囤残件,眼里满是惊喜:“粮囤的材质是杉木,和《天工开物》里‘粮船用杉木为囤,防霉变’的记载一致!还有船舱里的谷物残粒,说不定能检测出当年运的是什么粮食!”
程远刚想下令派潜水组下去,突然听到安保人员的喊声:“程队!发现不明船只!在我们西北方向五海里处,正快速向我们靠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