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那块横梁!”程远突然发现,郑海峰正伸手去扶一块倾斜的船梁,而横梁下方,一件青花扁壶正卡在礁缝里,壶身刻着“永乐十二年福建官窑造”的字样,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有明确产地标注的中型宝船瓷器。
就在郑海峰伸手去托青花扁壶时,水下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异响。程远抬头一看,一块直径约两米的礁岩被暗流冲得松动,正朝着郑海峰的方向砸来!“快躲开!”程远猛地扑过去,一把将郑海峰推开,自己的肩膀却被礁岩狠狠擦过,鲜血瞬间染红了周围的海水。
“程队!”郑海峰红着眼眶游过来,伸手想去扶他,却被程远一把推开:“别管我!先把青花扁壶拿出来,这是证明‘清远号’身份的关键!”
两人合力将青花扁壶从礁缝里取出,刚游出不到三米,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那块松动的礁岩砸在货舱上,木质框架瞬间坍塌,无数瓷片在海水中散开,像一片片破碎的青蓝色花瓣,顺着洋流漂向远方。
当程远和郑海峰带着青花扁壶浮出水面时,林珊早已在甲板上等候。她一把拉过程远,撕开他的潜水服,看着肩膀上深可见骨的划痕,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你疯了吗?文物再重要,也不能拿命去换啊!”
程远笑着接过青花扁壶,指尖轻轻拂过壶身的纹路:“这可是能证明《前闻记》记载的实物,是郑和船队贸易的直接证据。要是碎了,我们怎么对得起当年造船的工匠,对得起‘清远号’上的船员?”他顿了顿,看着林珊通红的眼眶,声音软了下来,“放心,我没事,就是一点皮外伤。”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顶着南海的暴雨,继续对“清远号”进行抢救性发掘。林新宇在清理船尾驾驶舱时,发现了一个嵌在船板里的铜制罗盘——罗盘直径约三十厘米,指针虽已生锈,但刻度盘上“子、丑、寅、卯”的十二地支字样依旧清晰,盘底刻着“福建长乐造”的小字。“这是福船型宝船特有的罗盘!”林新宇捧着罗盘,激动得手都在抖,“南京宝船厂造的沙船用的是八卦刻度,而福建造的福船用的是地支刻度,这就证明‘清远号’确实是福建长乐太平港建造的中型宝船,和《明实录》的记载完全一致!”
林珊在清理货舱下层时,发现了一个密封的楠木箱。箱子外面裹着三层桐油布,虽经过六百年海水浸泡,却依旧保持着完好的形状。她用特制的工具小心地撬开木箱,一股浓郁的乳香气息扑面而来——里面装着数十块完整的乳香,还有一封用丝绸包裹的书信。信纸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清远号”“乳香百斤”“永乐十三年”“占城补给”等字样依旧可辨,正是当年“清远号”船长写给郑和的贸易报告,详细记录了与阿拉伯商人的交易过程,甚至提到了“以青花盘十件换乳香一斤”的具体比价。
“这太珍贵了!”程远看着书信,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信纸,“之前我们只在史料里看到郑和船队贸易的记载,这封报告是第一次有实物证据,能直观还原当年的贸易细节!”
就在考古队准备扩大发掘范围时,一艘无标识的快艇突然出现在“探海号”左前方约五百米处。郑海峰拿起望远镜一看,快艇上的人正往水里投放潜水设备,身上还背着盗墓者常用的液压钳和水下探照灯。“是盗墓的!”郑海峰立刻抄起对讲机,“水下组立刻撤回,甲板组准备防护装备,把文物都搬到船舱里!”
程远刚包扎好伤口,就跟着郑海峰冲到甲板边缘。只见三个盗墓者已经潜入水中,正朝着“清远号”的货舱游去。“不能让他们碰文物!”程远抓起潜水装备,不顾林珊的阻拦,纵身跳入海中。
水下,一个留着寸头的盗墓者正用液压钳撬开货舱的木板,准备盗取里面的青花盘。程远游过去,一把抓住他的手腕,两人在海水中扭打起来——寸头盗墓者想用水下刀刺他,却被程远用氧气瓶挡住,刀身“当啷”一声撞在礁岩上,溅起一串火花。
另一个盗墓者见状,悄悄绕到程远身后,举起潜水刀朝他的小腿刺来。郑海峰及时赶到,用脚狠狠踹在盗墓者的腰上,将他踢得老远。“程队,你去拦着拿文物的,这个交给我!”
混乱中,程远看到第三个盗墓者抱着一件青花梅瓶,正往快艇方向游去。他立刻追上去,在暗礁群附近将其拦住。盗墓者情急之下,将青花梅瓶朝程远砸来——程远侧身躲开,梅瓶却撞在礁岩上,“哗啦”一声碎成了几片,青蓝色的瓷片顺着洋流漂走,再也无法复原。
“你疯了!”程远红着眼眶抓住盗墓者的衣领,将其按在礁岩上,“这是六百年前的文物,是郑和船队的见证,你竟然敢毁了它!”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警笛声——林新宇早已联系了南海渔政执法船。三个盗墓者见状,慌忙想逃,却被程远和郑海峰死死按住,直到执法人员赶来将其带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