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站在展区角落,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朝着他走来——古里博物馆的拉吉夫馆长,穿着一件白色的传统纱丽,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程队,我特意从印度赶来,”拉吉夫笑着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块从“瓷器礁”沉船出土的青花瓷片,“这是我们古里的‘友谊信物’,希望能放在‘张阿妹的守护’展区,让观众知道,她守护的不仅是中国的瓷器,更是中外人民的友谊。”
接下来的半年里,“永乐青花与郑和下西洋”全球巡回特展先后在印度古里、索马里摩加迪沙、伊朗格什姆岛、沙特吉达等地举办,每到一处,都引发了当地民众的热烈追捧。
在古里的特展现场,拉吉夫馆长特意将那件绘有郑和船队图案的青花玉壶春瓶放在展区C位。当观众们看到瓶身上十几艘宝船扬帆远航的图案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个当地的老人摸着展柜,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的爷爷告诉我,很久以前有中国的航海家来这里,带来了漂亮的瓷器,还教会我们种水稻。现在看到这些瓷器,我终于相信爷爷说的是真的。”
在摩加迪沙的特展上,那件绘有东非野生动物的青花盘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品。孩子们围着展柜,指着盘面上的长颈鹿和狮子,兴奋地讨论着“中国的画家怎么知道我们这里的动物”。穆罕默德馆长特意邀请了当地的历史老师,在展区里给孩子们讲解郑和船队与木骨都束的友好往来,不少孩子听完后,都在留言本上写下“我想当考古学家,去找更多郑和爷爷的故事”。
在伊朗格什姆岛的特展中,那件中伊合璧的青花盘吸引了众多当地商人的关注。盘面上,中国的缠枝莲与阿拉伯的几何纹相互缠绕,象征着两种文明的交融。一位经营香料生意的商人说:“我的祖辈就是做香料贸易的,他们常说‘中国的瓷器和伊朗的香料是最好的朋友’。现在看到这件瓷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而在沙特吉达的特展上,法蒂玛特意带着自己的小伙伴们来参观。当年那个怯生生问“郑和是谁”的小女孩,如今已经能熟练地给小伙伴们讲解青花瓷上的纹样。她指着那件刻有“郑和船队”字样的铜铃说:“这是中国航海家留下的信物,他们来过我们这里,还和我们的祖先做朋友。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中文,去中国看看更多漂亮的瓷器。”
特展的最后一站回到泉州时,考古队收到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贺电——他们决定将泉州湾沉船遗址、古里“瓷器礁”遗址、木骨都束遗址、忽鲁谟斯遗址和吉达古代港口遗址共同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以此纪念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
程远站在泉州海交馆的展厅里,看着墙上展示的特展照片,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发现泉州湾的沉船,到沿着郑和的航线发掘五处遗址,再到举办全球巡回特展,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仿佛还在昨天。
林珊走到程远身边,递给他一份新的勘探报告:“根据张阿妹航海日志里的线索,我们在泉州湾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一处新的沉船信号,初步判断是郑和船队的补给船。要不要去看看?”
程远接过报告,看着上面标注的沉船位置,嘴角露出了笑容。他抬头看向窗外,泉州湾的海面上,阳光正好,一艘艘现代化的货轮驶过,与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残影渐渐重叠。
“当然要去,”程远说,语气里满是期待,“还有很多历史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呢。”
郑海峰和林新宇也走了过来,四个人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考古的道路没有终点,只要还有沉睡在海底的故事等着被打捞,他们就会一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友谊的珍视,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继续前行。
“探海号”再次扬帆起航,朝着新的沉船遗址驶去。海风拂过甲板,带着希望的气息,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缓缓升起,照亮了前方的航程——那些藏在海底的永乐青花,那些被遗忘的航海故事,终将在他们的努力下,重见天日,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