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二年三月十六日,暴风至,船倾。吾藏瓷于舱底暗格,计百件,皆苏麻离青所制,胎薄釉润,乃官窑精品。盼后人见之,知郑和船队之盛,知华夏与番邦之谊,不负吾守瓷之心。阿妹绝笔。”
“暗格?”程远猛地站直身体,目光紧紧盯着日志上“舱底暗格”四个字,“我们之前清理泉州湾沉船时,只发掘了货舱的明层和中层,船底的区域因为信号显示有礁石,没仔细排查!这些瓷器很可能还在沉船里!”
郑海峰立刻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泉州湾沉船的三维扫描模型——模型上,船底中部有一块不规则的深色区域,之前被标注为“礁石干扰区”。“当时我们以为是海底礁石的反射信号,现在看来,这根本不是礁石,而是暗格的位置!”他用手指在模型上划出一个方形区域,“这个尺寸刚好能容纳百件瓷器,肯定是张阿妹说的暗格!”
林新宇翻出之前的发掘记录,手指在纸页上快速划过:“日志里说‘皆苏麻离青所制’,还是官窑精品!我们之前发现的多是盘、碗、梅瓶这些日用器型,暗格里说不定有更稀有的器型,比如永乐官窑特有的青花扁壶、青花执壶,甚至可能有带‘御制’款的器物!”
第二天清晨,泉州湾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晨雾。“探海号”再次驶往沉船遗址,水下机器人率先下潜,朝着船底的“暗格区域”缓缓移动。当机器人的探照灯照亮那块疑似暗格的船板时,屏幕上清晰显示出船板边缘有人工开凿的缝隙——这是典型的暗格结构。
“准备下潜!”郑海峰穿上潜水服,腰间挂着特制的文物提取袋,对身边的两名潜水员说,“注意动作轻柔,暗格的船板已经腐朽,别破坏里面的瓷器。”
一个小时后,水下通讯器里传来郑海峰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声音:“程队!找到了!暗格里整齐码放着一百件青花瓷,完好无损!有青花扁壶、青花执壶、青花盖罐,还有一件青花凤纹高足杯,器型太精美了!”
当第一件青花扁壶被小心翼翼地吊上船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扁壶的壶身绘着缠枝莲纹,青料浓艳如宝石,壶底刻着“大明永乐年制”的六字官窑款识。林珊立刻用便携式检测仪进行分析,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苏麻离青纯度98%,烧制温度1380℃,是永乐官窑的顶级工艺!比我们之前发现的任何一件瓷器都要精致!”
随着一件件瓷器被打捞上船,实验室里渐渐摆满了青白色的身影——青花执壶的流口呈“S”形,壶身绘着海水江崖纹;青花盖罐的盖顶是宝珠形,罐身绘着缠枝牡丹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件青花凤纹高足杯,杯身绘着一对展翅的凤凰,凤羽的每一根线条都清晰可见,杯底竟然刻着“永乐十二年官窑御制”的八字款识!
“‘御制’款!”陈馆长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他戴着放大镜反复观察杯底的款识,“之前我们只在《大明会典》里见过‘永乐御制青花’的记载,从未见过实物!这绝对是国宝级的发现!”
程远看着眼前的一百件青花瓷,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六百年前的场景——十三岁的张阿妹在暴风骤雨中,抱着一件件瓷器钻进船底暗格,指尖可能被船板的木刺划伤,却依旧小心翼翼地将瓷器码放整齐。她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回到岸上,却还是想为后人留下这些见证历史的信物。
“这些瓷器,是张阿妹用生命守护的‘历史密码’。”程远轻声说,伸手轻轻拂过青花凤纹高足杯的釉面,“我们必须把她的故事好好讲给后人听。”
考古队决定将这一百件新发现的瓷器纳入“永乐青花与郑和下西洋”全球巡回特展,并专门设置“张阿妹的守护”展区。林新宇根据航海日志的记载,用3D打印技术还原了泉州湾沉船的暗格结构,还制作了一组蜡像:十三岁的张阿妹梳着明代的双丫髻,穿着粗布船员服,手里捧着一件青花瓷,正弯腰将瓷器放入暗格,眼神里满是坚定与不舍。
特展开幕那天,泉州海交馆的广场上挤满了人。“张阿妹的守护”展区前,观众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想亲眼看看那些被守护了六百年的青花瓷。当看到蜡像和暗格模型时,不少观众都红了眼眶——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这个姐姐为什么要把瓷器藏起来呀?她不怕黑吗?”
妈妈蹲下身,指着展柜里的青花瓷说:“因为姐姐想让后来的人知道,六百年前有一群勇敢的人,带着这些漂亮的瓷器去远方交朋友。她虽然害怕,但还是想守护这些珍贵的礼物。”
张阿妹的第二十一代后人张敏,特意从宁波赶来参加开幕式。她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张氏宗谱》,谱牒里记载着“先祖阿妹,永乐十二年随船运瓷,遇风溺亡,尸骨未归”的寥寥数语。当看到展区里的蜡像和青花瓷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没想到先祖当年做了这么伟大的事,我们家族终于知道她为什么不肯弃船——她是在守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