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骨都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座古代清真寺的遗址,寺内的墙壁上镶嵌着大量的中国瓷片,包括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等。穆罕默德解释道:“这座清真寺是当年木骨都束的重要宗教场所,当地民众用中国瓷片装饰清真寺,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程远看着墙壁上的瓷片,心里满是感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郑和船队带来的不仅是瓷器和丝绸,还有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而这种情谊,已经深深扎根在东非的土地上。”
发掘工作结束后,程远和穆罕默德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两国考古团队将共同保护和研究木骨都束遗址,同时在摩加迪沙博物馆举办“郑和下西洋与东非文明”特展,让更多的索马里民众了解这段历史。
特展开幕那天,摩加迪沙博物馆挤满了观众。当地民众扶老携幼,前来参观中国的永乐青花瓷和其他文物。一个名叫阿卜杜拉的小男孩,指着那件绘有东非动物的青花盘,好奇地问:“叔叔,这个盘子上的长颈鹿是我们这里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的瓷器上呀?”
程远蹲下身,温柔地说:“因为六百年前,有一位叫郑和的中国航海家,带着船队来到这里,他看到了长颈鹿,非常喜欢,就把它画在了瓷器上,带回中国。这件瓷器,就是中国和索马里友谊的见证。”
阿卜杜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轻轻抚摸着展柜的玻璃,眼里满是向往。程远知道,就像当年郑和船队播下友谊的种子一样,今天的特展,也在阿卜杜拉这样的孩子心里,播下了中外友好的种子。
离开摩加迪沙时,穆罕默德送给程远一件珍贵的礼物——一块从木骨都束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上面刻着“木骨都束”四个字。“这是我们索马里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穆罕默德说,“希望你能带着它,继续发掘更多的历史遗迹,让世界知道,中国和非洲的友谊,已经延续了六百年。”
程远接过瓷片,紧紧握在手中。他知道,这块瓷片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份责任。他要带着这份责任,继续沿着郑和的航线,发掘更多隐藏在海底的历史,讲述更多中外友好的故事。
“探海号”驶离摩加迪沙港,朝着下一个目的地——阿拉伯半岛的忽鲁谟斯驶去。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茫茫的印度洋,手里捧着那块青花瓷片。海风拂过,带着远处清真寺的钟声,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前的友谊故事。他知道,只要他们继续前行,就一定能让那段辉煌的航海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前往忽鲁谟斯的途中,考古队召开了一次总结会议。程远看着大家,笑着说:“从泉州湾到古里,再到木骨都束,我们一路走来,发掘了大量的永乐青花瓷器和相关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证明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接下来,我们要去忽鲁谟斯,那里是郑和船队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之一,相信也会有重大的发现。”
林珊拿出一份忽鲁谟斯的考古资料,介绍道:“忽鲁谟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霍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是当年印度洋贸易的重要枢纽。根据《瀛涯胜览》的记载,郑和船队在这里与当地商人进行了大量的贸易,交换了很多珍贵的商品,比如乳香、没药、宝石等。我们推测,这里很可能也有郑和船队留下的沉船遗址。”
林新宇补充道:“我查了相关的考古文献,伊朗的考古学家在格什姆岛附近发现过一些中国瓷器残片,其中就有永乐青花的瓷片。如果我们能在那里找到沉船,就能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证明船队确实到达了波斯湾。”
郑海峰摩拳擦掌地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潜水装备,只要一到格什姆岛,我们就立刻展开勘探,争取早日找到沉船遗址!”
经过十几天的航行,“探海号”终于抵达伊朗格什姆岛。当地考古部门的负责人哈桑亲自到码头迎接,他热情地握住程远的手说:“欢迎你们来到忽鲁谟斯!我们已经在格什姆岛附近划定了几个疑似沉船遗址的区域,希望能和你们一起,发掘出更多的历史文物。”
在哈桑的带领下,考古队首先参观了格什姆岛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就有几件中国的永乐青花瓷片。哈桑介绍道:“这些瓷片是从格什姆岛附近的海底打捞上来的,经过鉴定,它们的年代都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符。我们一直怀疑,这里沉过一艘中国的商船,但由于技术条件有限,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勘探。”
第二天一早,考古队乘坐小船前往疑似沉船遗址。水下机器人下潜后不久,屏幕上就出现了一艘大型沉船的轮廓。“程队!找到了!”林新宇激动地喊道,“这艘沉船的规模很大,货舱里有大量的文物,看起来像是中国的瓷器和阿拉伯的香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