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抚摸着青花碗上的纹路,轻声说:“还好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些瓷器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外友谊的见证,绝不能让它们落入盗墓者手中。”
考古队在古里的发掘引起了国际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派专家前来考察,将“瓷器礁”沉船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遗产”。程远和拉吉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两国考古团队将共同研究这批文物,还原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离开古里前,考古队在“瓷器礁”附近立了一座纪念碑,碑身上刻着“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贸易遗址”,旁边还镶嵌着一块从沉船上发掘的青花瓷片。拉吉夫带着当地民众和学生前来参加立碑仪式,孩子们捧着鲜花,围绕在纪念碑周围,齐声朗诵着马欢《瀛涯胜览》中关于古里的记载。
“程队,”林珊走到程远身边,望着眼前的场景,“你说,六百年前,郑和船队在这里和古里人贸易、交流,六百年后,我们又在这里发掘他们留下的文物,是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缘分?”
程远点点头,心里满是感慨:“是啊,郑和下西洋播下的友谊种子,经过六百年的生长,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的考古工作,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让这份友谊永远传承下去。”
“探海号”驶离古里港时,拉吉夫带着当地民众在码头送行。他们挥舞着中印两国的国旗,高声喊着“再见”,声音在海面上久久回荡。程远站在甲板上,朝他们挥手,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继续沿着郑和的航线,发掘更多的历史遗迹,讲述更多的友好故事。
船行至印度洋中部时,林新宇拿着一份新的勘探报告跑过来:“程队!我查到了!根据《星槎胜览》的记载,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到过东非的木骨都束,也就是现在的索马里摩加迪沙,那里的考古遗址中出土过很多永乐青花瓷片,我们可以去那里看看!”
郑海峰凑过来,兴奋地说:“我早就想去东非了!听说那里的沉船遗址不仅有中国瓷器,还有阿拉伯的香料、欧洲的玻璃器,肯定能有大发现!”
林珊笑着说:“我已经开始准备检测设备了,要是能在木骨都束发现苏麻离青瓷器,就能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线确实到达了东非,进一步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全貌。”
程远看着海图上木骨都束的位置,眼前仿佛浮现出郑和船队抵达东非的场景:宝船停靠在港口,当地民众围着船队,好奇地看着中国的瓷器和丝绸,船员们则向他们赠送礼物,传播友谊。他知道,下一段旅程,又将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历史探索。
“探海号”调转船头,朝着东非的方向驶去。阳光洒在甲板上,海风拂过船帆,远处的海鸥跟着船飞行,仿佛在为他们引路。程远知道,只要他们继续沿着郑和的足迹,就一定能发现更多隐藏在海底的历史宝藏,让那段辉煌的航海史,永远闪耀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
一个月后,“探海号”抵达索马里摩加迪沙。当地考古部门的负责人穆罕默德早已在码头等候,他带着程远一行来到摩加迪沙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中国文物,从唐代的青瓷到明代的青花,琳琅满目。
“这些文物都是从摩加迪沙附近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穆罕默德介绍道,“尤其是在木骨都束遗址,我们出土了很多永乐青花瓷片,还有一些带有中文铭文的铜器,据推测,这些都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考古队前往木骨都束遗址。遗址位于摩加迪沙郊外的海边,地表散落着大量的瓷片和贝壳。林新宇拿起一片瓷片,仔细观察后说:“程队!这是苏麻离青瓷片,和泉州湾、古里沉船的瓷器成分完全一致!”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遗址附近展开水下勘探。水下机器人在水深三十米的地方,发现了一艘大型沉船的残骸。郑海峰带着潜水员下潜后,兴奋地报告:“程队!这艘沉船里不仅有永乐青花瓷,还有大量的阿拉伯香料和欧洲玻璃器!这说明当年这里是一个国际贸易枢纽,中国、阿拉伯、欧洲的商品都在这里交换!”
考古队在沉船中清理出上百件完整的文物,其中一件永乐青花盘的盘身上,绘着东非的野生动物图案——长颈鹿、狮子、大象栩栩如生,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绘有东非动物的永乐青花瓷器。
“这件瓷盘太珍贵了!”林珊激动地说,“它证明了郑和船队不仅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东非,还将东非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的瓷器制作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绝佳见证!”
穆罕默德看着这件瓷盘,感慨地说:“我们索马里有很多关于郑和的传说,老人们说,当年郑和船队到木骨都束时,带来了很多珍贵的礼物,还帮助当地民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当地的发展。现在这些文物的发现,让这些传说变成了真实的历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