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看着检测报告,心里有了初步判断:“如果这里真的是建炎年间的纲船队遗址,那就能填补南宋早期海上贸易的空白。嵊泗的赵氏商船是绍兴年间的,属于南宋中期,而这里的瓷器是建炎年间的,早了近二十年,这说明南宋从立国初期就开始通过明州港外销越窑瓷,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性比我们之前想的还要强!”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开始对乱礁洋遗址进行系统性勘探。林新宇操控“蜂鸟三号”绘制了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将瓷片分布区划分为五个区域;郑海峰带着潜水员分组下潜,用特制的塑料筐收集瓷片,每一片都编号记录位置;张明轩则在实验室里整理瓷片,对比不同区域的器型和纹样,试图还原当年每艘船的货物种类。
这天下午,郑海峰在三号区域的暗礁缝隙里,发现了一个半埋在泥沙中的木质货箱。货箱已经腐朽,但箱体的铜铆钉还保持着完整,箱内整齐地叠放着十多件青釉碗,碗底都刻着“明”字。“程队,找到完整的货箱了!”他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货箱的尺寸是三尺长、两尺宽,跟宋代‘纲船’的货舱规格一致!另外,货箱旁边还发现了一块船板,上面有‘德记’两个字,应该是船主的标记!”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调整无人机镜头,对准三号区域。屏幕上,货箱的轮廓清晰可见,船板上的“德记”二字虽然被海水侵蚀,但仍能辨认。“‘德记’?”他皱起眉头,在脑海里搜索相关史料,“我记得《四明续志》里记载过,南宋建炎年间,明州有个船商叫王德,旗下的商船都标着‘德记’,他当年确实组织过纲船队赴日本贸易,后来船队失踪,再也没回来。”
林珊翻出随身携带的史料复印件,快速查找:“对!《四明续志·市舶志》里写了‘建炎三年,德记船商王德率纲船十艘,载越窑瓷、明州绸赴日本,遇台风于乱礁洋,遂失踪’——跟我们现在发现的遗址完全对得上!”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士气大振。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在不同区域陆续发现了带有“德记”标记的船板、铜铆钉,甚至还找到了一枚铜制的“市舶司印”残片——这是宋代市舶司颁发给商船的通关凭证,证明这支船队是经过官方备案的合法贸易船队。
张明轩在整理瓷片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青釉碗。碗底除了“明”字,还刻着一行细小的文字:“建炎三年冬,运往日本博多港”。“程队!你看这个碗底!”他拿着碗跑过来,激动地说,“有明确的年代和目的地!这能直接证明,这些瓷器是要运往日本的,跟《四明续志》的记载完全吻合!”
程远接过碗,看着碗底的刻字,心里满是感慨。这些看似普通的瓷片,不仅记录着南宋的贸易历史,更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烧瓷的工匠、装货的船员、组织船队的王德,他们或许没留下名字,但这些瓷器却成了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这天晚上,考古队在甲板上召开临时会议。程远将绘制好的遗址分布图铺在桌上:“根据目前的勘探结果,我们在乱礁洋发现了至少八艘沉船的遗迹,分布在五个区域,出土的瓷器数量保守估计有上万件。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清理三号区域的货箱,争取找到更多带有文字标记的瓷器,同时,要注意保护遗址的完整性,不能破坏海底生态。”
林珊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宁波海洋生态保护站,他们会派专家过来,指导我们如何在清理过程中保护海洋生物。另外,暗礁区的潜水风险较高,我建议每天下潜前都检查一遍装备,潜水员两两一组,不能单独行动。”
郑海峰点点头:“明天我带第一组下潜,先清理三号区域的货箱周围泥沙,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完整的瓷器。对了,我还想在货箱附近找找有没有船员的遗物,比如铜钱、工具之类的,或许能还原当年船员的生活。”
会议结束后,程远独自留在甲板上。夜色中的东海格外宁静,只有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他想起这几个月的考古历程,从北部湾的李氏石湾瓷,到西沙的张氏龙泉瓷,再到嵊泗的赵氏越窑秘色瓷,如今又在乱礁洋发现了王德的纲船队遗址,每一处遗址都像一块拼图,慢慢拼凑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完整图景。
“在想什么呢?”林珊走过来,手里拿着两杯热姜茶,递给程远一杯,“今天风大,喝点姜茶暖暖身子。”
程远接过杯子,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在想这些航海人。王德带着十艘船出海,肯定也像李氏、张氏他们一样,想着能平安回来,把货物卖掉,给家人带些海外的东西。可最后,却把命留在了这里。”
林珊看着远处的海面,轻声说:“但他们的故事没有被遗忘。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遗址,整理他们的遗物,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你看,张明轩今天整理瓷片到半夜,郑海峰为了找完整的瓷器,在水里待了快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为了让这些历史重见天日努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