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宇操控无人机,传回画面里,沉船东侧泥沙上,泛青釉色的瓷片边缘光滑。“是越窑瓷!”他放大,“釉色青中带绿、温润如脂,是秘色瓷‘千峰翠色’,和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南宋秘色瓷一致!”
林珊举着报告:“海水pH值8.2、能见度四米、水温17℃,水流缓但有淤泥层,下潜用探测仪测厚度,别像上次西沙陷泥里。”郑海峰应下,整理装备时,林珊将防滑潜水袜塞进他口袋。
半小时后,郑海峰入水,探照灯照亮泥沙下的青绿釉面。“程队,找到秘色瓷!”他通讯器里满是激动,“莲纹碗、瓜棱瓶的釉面温润如碧玉,和上林湖南宋秘色瓷一模一样!”
“小心清理釉面,采样本做检测,找‘官’字款——南宋越窑为宫廷烧瓷会刻‘官’,能确认是宫廷外销瓷!”程远叮嘱。郑海峰应声,抱起碗底刻“官”的莲纹碗,采集样本后返回。
林珊接过防水箱,戴手套观察:“这是南宋宫廷级秘色瓷!‘釉水施三层’让釉层均匀细腻,莲瓣纹是越窑‘针刻工艺’巅峰,和上林湖绍兴‘官’字款秘色瓷一致!”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示,胎土与釉料配方均符合南宋越窑特征。
“越窑秘色瓷是‘瓷中瑰宝’,这些实物能还原南宋外销路线,对贸易史、陶瓷外交史研究意义重大!”程远说。
清理货舱时,考古队打捞起鹦鹉纹粉盒、瓜棱青釉瓶等,每一件都是南宋越窑巅峰之作。林新宇在船员舱发现樟木航海箱,内有“明商赵氏航海日志 绍兴十二年”、“赵”字铜印及贸易文书。
日志记录“越窑秘色瓷两百箱、明州丝绸一百匹、余姚杨梅酒五十坛”,夹手绘东海航线图,标注“明州港→嵊泗列岛→高丽仁川港→日本博多港”,旁贴贝壳,空白处写“高丽人喜莲纹瓷,日本人爱鹦鹉纹”。最后几页字迹潦草:“绍兴十二年八月初九遇浓雾触礁,望告知吾家,妻女望吾子照料,勿再涉险出海。”
程远想起西沙张氏、北部湾李氏,这些航海人串联起南宋至清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林珊整理文书,发现赵氏与高丽商人约定“‘官’字款秘色瓷每件价银五两,货到付八成”,盖有“明州市舶司”官印,是南宋海上陶瓷外交证据。
考古队还发现装着余姚杨梅酒的陶坛、明州罗纹锦残片等。林新宇查到赵氏后人赵文轩——宁波博物馆退休研究员,研究南宋明州海上贸易史。赵文轩登船,抚过“官”字款莲纹碗红了眼:“‘千峰翠色’釉色、‘官’字款,和家里传下的瓷片一模一样!”其子赵晓阳(浙大历史系讲师)确认,莲瓣纹是越窑“细刻工艺”巅峰,窑温控制堪称顶级。
程远提议在遗址立纪念碑,邀赵文轩在宁波博物馆特展做讲解员。赵文轩答应:“要让大家知道南宋明州商人如何带秘色瓷传扬大宋文化!”
郑海峰在船尾找到装南宋铜钱及“赵氏”玉佩的木盒。“爷爷说,先祖出海前,奶奶将玉佩给他保平安!”赵文轩抚过裂痕落泪。DNA比对确认船员骸骨与他有亲缘关系。
立碑当天,赵文轩带四十多位族人到场,穿传统服饰捧菊花。纪念碑正面刻“南宋绍兴十二年 明商赵氏越窑秘色瓷商船遇难处”,背面刻航线图与莲纹碗图案。“先祖,越窑遗址已成世界文化遗产,你们的故事会代代相传!”赵文轩话音落,族人将菊花放在碑前。
程远和队员鞠躬,海风带着秘色瓷釉料香气,仿佛传来当年海浪声与船员对家人的思念。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