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图和日志被小心翼翼地送上船时,林珊早已在甲板上备好恒温恒湿箱。她戴上无菌手套,指尖轻轻捏着日志的边缘,生怕力气大了会弄破纸页——那纸页薄得像蝉翼,是明代特有的竹纸,经过五百年海水浸泡,却仍能看清上面的字迹。日志封面是深蓝色的粗布,用棉线缝缀,上面用狼毫毛笔写着“吴记商船航海账 嘉靖十五年”,字迹工整有力,带着几分刚劲,一看就是经常握笔的人写的。
翻开第一页,里面详细记录了这次贸易的收支情况,用小楷写得密密麻麻:“嘉靖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购德化白瓷三百二十箱,每箱价银五钱二分,共一百六十五两六钱;购漳州棉布两百五十匹,每匹价银三钱一分,共七十七两五钱;雇船工十一人,每人月银一两六钱,共十八两六钱;船费四十二两,修补船帆用银三两……”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连“买麻绳两捆,价银一钱”这样的小事都没落下,能看出记账人做事的细致——后来他们才从吴氏家谱里知道,这是吴显宗亲自记的账,他每次出海前,都会把收支列得明明白白,好让家里人放心。
日志的中间几页,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画着简单的家庭住址:“漳州诏安县吴厝村,门前有老槐树”,旁边还写着“若船不回,烦请同乡捎信”,字迹比记账时轻了些,像是写的时候心里藏着牵挂。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几页,字迹突然变得稚嫩起来,笔画有些歪歪扭扭,像是换了个年纪小的人写的:“三月十二日,船离漳州月港,阿爹站在码头挥手,风把他的衣角吹得好高。我跟阿爹说,等我回来,给您买一坛上好的米酒,给阿娘买一匹天青色的绸缎,给小妹买一支银钗,上面要刻小桃花的。阿爹哭了,我也哭了,我跟阿爹保证,一定平安回来,不会让他等太久。”“四月初一日,过诏安湾,船长说,再走二十天就能到满刺加了。晚上在甲板上看星星,跟大哥们学认航标星,他们说,跟着北极星走,就不会迷路。我想阿娘做的麦饼了,也想小妹扎着羊角辫跑过来喊我二哥的样子。”
程远站在一旁,看着这些文字,眼眶不知不觉就热了。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出海考古时,母亲也是站在码头挥手,直到船看不见了才离开。这些简单的记录,哪里是航海账,分明是一个年轻人对家的牵挂,是他藏在字里行间的期盼——只是这份期盼,最终没能实现。
那卷手绘海图展开时,整个甲板都安静了下来。海图是用绢布做的,上面用朱砂和墨色标注,朱砂画针路,墨色画山形,还用水彩简单涂了海水的颜色。从漳州月港到满刺加的每一段航程,都写着“某针行几更”:“诏安湾至赤屿,用壬丙针,行三更”“赤屿至七洲洋,用子午针,行五更”“七洲洋至铜鼓山,用丑未针,行四更”,旁边还画着每一处山形的轮廓,赤山的尖、青屿的平、铜鼓山的圆,都画得栩栩如生,甚至在浅滩的位置用小字标注“水深丈余,退潮时礁显”。
“这绝对是吴朴亲手绘制的针路图!”程远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指着海图角落的一个小印章,“你们看这个‘吴朴私印’,跟天一阁藏的吴朴手稿上的印章一模一样!《碧里杂存》里说吴朴‘稽考针路、山形水势,详记于图’,这卷海图就是最好的证据,比文献记载更直观!”
林珊在日志的纸页间发现了几根细小的头发丝,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来,放进透明的样本袋里,贴上标签:“嘉靖十五年,吴记商船船员头发样本”。“这些头发说不定是当年写日志的人留下的,”她抬头对程远说,“我可以用DNA技术还原出船员的部分特征,比如发色、瞳色,说不定还能跟吴氏家族的基因做比对。另外海图的边缘有一些植物纤维,我刚才看了一下,像是麻布的纤维,可能是用来包裹海图的布料残留,说不定能检测出明代漳州的纺织工艺——之前在德化窑遗址,就出土过类似的麻布。”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的发掘工作格外顺利。郑海峰带着队员清理货舱时,从里面打捞出了三百多箱完整的德化白瓷,箱子都是楠木做的,外面涂着松香,虽然有些箱子已经腐朽,但里面的瓷器却完好无损。打开一箱,里面的白瓷碗、盘、壶、瓶整齐地码着,瓷胎洁白细腻,像羊脂玉一样,釉色莹润如玉,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其中一件白瓷观音像,高约一尺,观音面容慈祥,衣纹流畅,手里托着净瓶,瓶身上还刻着细小的缠枝莲纹,是德化窑白瓷中的精品——林珊说,这样完整的明代德化窑白瓷观音像,存世量很少,博物馆里也少见。
林珊对瓷器样本进行了成分检测,她把一小块瓷片放进X射线荧光光谱仪里,仪器屏幕上很快跳出了数据。“程队,检测结果出来了!”她拿着报告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这些瓷器的胎釉成分跟德化窑遗址出土的嘉靖年间瓷器完全一致,胎土是德化特有的高岭土,釉料里的氧化钾含量很高,这是德化白瓷‘象牙白’的典型特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考古浮海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